神经介入血管解剖学因素在基底动脉顶端

2016-10-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翻译谢涛

校译李秋平

医院神经外科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目前认为是由包括基因、环境以及解剖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而其中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中已占据主导地位。研究和分析血管几何形态结构与颅内动脉瘤的产生和发展是

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明确基于血管影像的几何形体学参数与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BTAs)发生、发展间的关系,美国哈佛医学院医院的AnilCan等利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了血管几何形态学参数与BTAs间的关系,结果发表在年第76期的Neurosurgery杂志上。该中心收集了~年66例患者(其中33例BTAs,33例其他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CTA)影像,利用3D-Slicer软件进行了动脉瘤三维模型及周边血管几何形态学参数(包括血管的直径,血管与血管间的夹角等)的测量。在修正了其他形态学参数及临床变量的基础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两侧大脑后动脉间的夹角增大(OR=1.04;

P=1.42×10-3)以及基底动脉的直径变小(OR=0.23;P=0.02)都与BTAs的形成密切相关。

临床资料统计表明,基底动脉瘤组与非基底动脉瘤组间影响动脉瘤发生发展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以及吸烟史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家族史在BTA组中显著高于非BTA组,这两组

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两组基底动脉的直径、大脑后动脉P1段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脑后动脉P1-P1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31×10-5)(表2)。

单变量分析表明,基底动脉瘤的形成与更小的基底动脉直径以及大脑后动脉P1段直径间更大的差异有相关,但这些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分析表明,更小的基底动脉直径与更大的P1-P1角与基底动脉瘤形成密切相关(表3)。

此项研究更加证实了周边血管的解剖特征变化在动脉瘤形成的血流动力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简单的3D-重建的测量为高危患者的动脉瘤排查及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简便,快捷的方法。

点评(李秋平:医院神经外科)

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原因有遗传、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血管解剖形态、构造等综合性因素共同构成。而其中血管壁组织结构,血管解剖形态形成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动脉瘤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篇作者通过在CTA影像上测量基底动脉直径以及双侧大脑后动脉之间夹角发现更小的基底动脉直径及更大的双侧大脑后动脉之间夹角与形成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形成密切相关。从而认为这是一种简单、快捷排查基底动脉瘤高危患者及风险评估的方法。

本篇文章是回顾性研究,而且是在已经发生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中测量获得的数据,对于未发生基底动脉瘤的高危人群即使存在较小基底动脉管腔直径以及较大的双侧大脑后动脉夹角,是否会形成基底动脉瘤,什么时候形成仍为未知数,而且基底动脉直径小于多少毫米,双侧大脑后动脉之间的夹角大于多少度才能形成动脉瘤目前并无明确标准。因此,在实际临床实践中指导意义不大。

只有通过严格的RCT研究,首先需要确定基底动脉直径及双侧大脑后动脉之间夹角的人群标准;其次是确定高危人群发生基底动脉瘤的发病率;第三,发现高危人群中发生基底动脉瘤的患者是否存在低于标准的基底动脉直径以及大于标准的双侧大脑后动脉之间夹角,从而最后制定标准指导临床实践。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类疾病,环境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提早进入老年社会,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着CT以及MRI技术的不断改进,图像清晰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危患者将被提早发现。本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启发。通过研究CTA或MRA图像,可以发现脑血管的形态学变化、血管壁的改变,了解颅内动脉瘤的发生规律以及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瘤形成中所产生的作用,从而达到更好地预防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降低颅内动脉瘤所造成的社会危害。









































北京哪家皮肤科医院好
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kedaliyang.com/dmlby/1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