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急性中风,十万火急医院紧急施救

2024/3/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年8月10日下午3时,医院病区接诊了一位罹患“小中风”的吴先生(61岁,化名)。他从市一院赶到我院,那里的医生说他是“小中风”。他告诉陈跃,今晨6时起床时,自觉右腿、右上肢麻木、无力,伴有右面部感觉异常;这是“半身不遂”迹象。自知“不妙”,他赶急告诉妻子,俩口子赶到市一院就诊……此时,发病已逾15小时。仔细端祥,患者的右鼻唇沟略变浅……凭直觉。这是“大中风”!

01集齐了“危险因素”

病情紧急,陈跃主任只是简单问一句,你有无高血压?吴先生的回答却是“一连串”的危险因素,具体包括:①有高血压病;②有2型糖尿病(未用胰岛素);③吸烟每天一包;④自酿白酒,每天饮2两;⑤喜食荤菜,少吃疏菜。!!!这位吴先生集齐了“危险因素”难怪他会在今晨突发“大中风”。

何谓“小中风”?在现代医学上,它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动脉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不遗留后遗症,但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以女性,多伴有局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包括粥样斑块“落屑”、出现短暂性偏瘫、言语不利等症状。在脑CT上不应该看见"病灶”。

02能否进行“溶栓”?

很快,吴先生被带到了CT室,脑CT平扫片上清晰显示:左半球MCA(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有“片状低密度灶”这就是“梗塞灶",正对应着患者的右半身麻木+无力。见此情景,患者妻子着急了,因她认为这是“小中风”;于是,她问医生怎么办?有无办法“疏通”脑血管?

对于这一问题,在做脑CT前,陈跃主任已提前一步想到了“静脉溶栓”的可能性,什么是“静脉溶栓”?它是指通过静脉输液,将溶栓药通过静脉注射进体内,此类溶栓药物作用在血栓上,可产生溶栓效果。具体在急性中风时,在治疗的“时间窗”(黄金6小时内),向静脉内输注溶栓药物,常用的有尿激酶(UK)、rt-pA等。这些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血栓部位,作用在血栓体上,产生溶栓效果。

本文吴先生的年龄虽在70岁以下,但考虑到他:①高血压病史长;②合并有“2型糖尿病”,其脑血管(壁)的基础较差,担忧其“溶栓”后发生“出血”(红色梗塞),故放弃了“溶栓”,改予“抗凝”治疗。

03时间就是“大脑”

时间就是大脑(神经元数量)。既然不做“静脉溶栓”,就争分夺秒给予“低分子肝素针"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同时给予“丁苯酞注射液”保护神经元,辅佐以“胞二磷胆碱”静滴,改善神经代谢,医生们告诉患者,你这是“进展型中风”起病于昨夜,夜眠中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于左侧脑动脉。有不少患者,在起病24小时内,脑CT片上不一定能显现出“梗塞灶”,但这位吴先生则不然,他的临床进展较快,表现在CT片上已显现出“病灶”。什么是进展型卒中?它是指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患者的病情还在渐进发展,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可能在两三天之内病情加深、加重,造成生命体征的变化。病理学上,可见血栓体还在延长,神经元的损害还在进一步扩展。

本文吴先生是一例典型的急性脑血栓患者,高血压是其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他还“集齐”了生活方式上的所有"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爱吃荤、糖尿病)。该病好发于50-60岁的中年男性,他自己也负有"不小的"责任。这次住院治疗,由于有“梗塞灶”(神经元坏死),后遗症是“免不了"的。医生组还有另一项任务,就是要纠正吴先生的不科学“生活方式”;壁如,再不能喝“白酒”了,因为“乙醇”对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有“伤害”作用。

痛定思痛,为了老年期的幸福安康,一定要做好“中年期”的自我保养。比如说,有高血压者,一定要合理服用“降压药”和“小剂量阿司匹林”;有糖尿病者,务必进行饮食控制,服用“降糖药”,以免发生今天吴先生这样的“悲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kedaliyang.com/dmlby/14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