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NA骨骼肌肉影像学
2020-7-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肩关节
肩袖撕裂(RCT)可导致肌肉变性和萎缩,并影响预后,早期诊断有益于患者的临床管理,Ingham等采用SPHARM-PDM工具对RCT进行MR三维形态统计分析,发现RCT可导致冈上肌不均匀变小,主要的肌肉丢失发生在肌腱交界处,肌腹不对称增大,而肌肉长度保持不变,研究显示三维分析比二维分析能更准确显示肌肉病变。Kim等进行了肩关节软骨T2值与关节脱位发生频率、唇盂撕裂位置及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盂肱关节软骨T2值与关节唇撕裂的部位、程度及脱位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Siebert等发现关节盂前、后部骨质丢失与肱骨头半脱位相关,肩胛下肌脂肪浸润与前、中部关节盂损伤有关。对于肩关节损伤患者,不同的肩关节手术可达到一定的缓解疼痛、改善预后等效果,Nabi等证实了超声引导下的肩胛上神经射频消融术的有效性,该法可使患者获得较长时间的疼痛缓解。Jung等通过回顾肩袖修补术后患者资料,发现肩袖脂肪变性程度对肩袖修复术后状态有预测价值。
肩关节造影在临床上被用于诊断肩关节关节腔、关节囊及周围某些软组织的损伤与病变,Kwag等发现对比剂扩散受限所致的T1WI上肩胛下隐窝的低信号是MR关节造影间接诊断肩关节感染性关节炎最可靠的影像学表现。Singer等发现手术确诊的肩袖撕裂盐水造影的诊断效能不逊于钆剂,盐水造影可减少扫描时间及临床钆剂需求。Foti等研究发现,与CTA相比,双源CT关节造影(DECTA)对于显示肩关节盂唇和肩袖撕裂更精确。
Lee等比较了由T1高分辨率等容(3D-THRIVE)、多平面重建(MPR)、并行成像(PI)和压缩感知(CS)技术组成的超快肩部MRI成像与标准2D快速自旋回波(FSE)成像对肩关节损伤的诊断效能,发现包含MPR、CS技术的超快肩部MRI成像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性极高,因此可用CS和MPR技术实现临床上肩关节的超快MR成像。
腕关节、指关节
Arya等研究发现手部骨性关节炎(OA)的存在,尤其是腕掌关节OA,与纵向MRI所示的膝关节OA结构损伤相关,手部OA可作为膝关节OA快速进展的预测指标。Manneck等在第一掌指关节(MCP)尺侧副韧带(UCL)撕裂患者的影像学研究中发现X线低估了损伤的严重程度,而MR图像可显示更多的细微异常,对临床怀疑UCL撕裂的患者应首选MRI检查。Kim等发现双层平板探测器CT(DLCT)钙抑制成像(CaSupp)在显示和检测不完全骨折的腕部的骨髓水肿(BME)方面的表现与MRI相似,有望成为显示腕部BME的新技术。Nam等发现手正中神经(MN)的横截面积(CSA)、彩色多普勒成像的血管面积(CDI)、弹性成像(SWE)的硬度等超声检查指标有助于腕管综合征(CTS)的初步评估,且这三种结果的结合能提高诊断效能。
脊柱
近年来脊柱成像技术不断优化,Bratke等发现使用新型加速压缩感知技术(CS)进行预扫描,可以在诊断准确性及图像整体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极大地缩短脊柱矢状位T2WI的扫描时间。Hong等发现联合使用超短回波时间序列(UTE)和常规MRI可以提高对脊柱关节病的诊断敏感性。Roller等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在腰椎减压手术患者的腰椎MRI中,利用矢状位图像来进行自动分级可取得与放射科医生报告和最终手术水平一致的结果。Yan等研究表明,脊柱侧弯手术的术前CT检查的辐射剂量可减少到50%,且不会影响脊柱各结构的尺寸测量。
髋关节、骶髂关节
了解婴儿骨盆正常生长模式是识别先天性骨盆异常的关键,Tsai等基于横断面影像学资料分析了婴幼儿骨盆解剖形态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研究表明,从出生到3个月,骨盆的整体尺寸增长最快,从3个月到1岁,增长速度稳步下降,且男孩和女孩的生长模式相似。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儿童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其解剖基础是髋臼较浅或发育不良,常伴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Schmaranzer等进行了一项为期10年的随访研究,使用MRI评估DDH手术复位后的髋关节形态和复位质量,发现髋关节外侧软骨的增厚可能是区分髋部重塑和持续DDH的重要因素。并研究了DDH复位后MRI灌注成像评估股骨头灌注情况对股骨近端生长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复位后MRI整体灌注减少不能可靠地预测DDH患者股骨近端生长障碍,DDH治疗后股骨生长障碍的病因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的问题。Vanessa等测量了健康儿童髋关节内的液体体积,其平均液体量为2mL,略低于已报道的无症状成人髋部的2.7mL,这有助于避免儿童髋部积液的误诊。
West等回顾性研究了髋臼撞击征(FAI)患者行关节镜手术前的髋关节CT,发现男性、高BMI和进行规律体育运动的人群更易出现股骨头的软骨损伤。Varada等探讨了FAI患者运动性耻骨痛的MRI表现,发现男性、有运动史者及股骨头病变者的发病率较高,进一步证实了耻骨痛与FAI间存在病理生理的相互作用。坐骨股骨撞击征(IFI)表现为与坐骨结节和股骨小转子间隙变窄相关的髋部疼痛,Arvin等研究发现髋外展肌功能不全可能在老年人IFI的病理生理中起一定作用,以加强外展肌为中心的物理治疗可能成为治疗IFI的一线非侵入性治疗方法。
膝关节
确定膝关节不同病变的最佳影像检查技术有利于疾病检出和改善预后,Falkowski等比较了US和MRI评估膝关节内侧半月板膨出的表现,并分析了半月板膨出和撕裂的相关性,发现US和MRI对内侧半月板膨出的评估性能是相当的,且与无半月板撕裂相比,半月板撕裂的存在并未导致内侧半月板膨出增加。Ditzler等发现首次发生髌骨脱位的儿童更容易发生需手术治疗的膝关节损伤,因此发生急性髌骨脱位的儿童应立即进行MRI检查,以确定诊断并帮助做出最佳的手术决策。缩短扫描时间而不降低图像质量是提高MRI效率的关键,Ali等的前瞻性研究表明,4倍加速的SMS-PI2DFSE序列扫描可使得膝关节MRI检查无伪影,2倍加速的2DFSE序列扫描具有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好的解剖结构可视性,二者联合使用可更容易地检测膝关节软骨缺损和半月板撕裂。Lin等的研究表明,3DCS-MATRIX(CS矩阵)序列比传统的2D序列具有更快的膝关节成像速度,且其成像质量与2DT2-FS序列相差无几,在评估软骨、骨髓、半月板和交叉韧带病变方面的诊断价值也与2D序列相当。
膝关节OA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及疗效检测是影像学检查的一项挑战。Xue等使用超短回波时间(UTE-MTMRI)序列进行全膝关节OA的MR成像,并根据全膝关节磁共振成像评分系统(WORMS)对膝关节软骨进行分级,发现UTE-MTMRI技术是检测OA早期退变和监测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Bas等的研究表明定量动态增强MRI(DCE-MRI)可作为揭示OA病理生理某些特性的方法。Mei等认为快速水弛豫率(Ff)对魔角效应的敏感性要低于T2、T2s和T2f值,可以为早期OA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在膝关节量化评分方面,Trattnig等在原来的MOCART评分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MOCART2.0膝关节评分,该评分可为软骨修复手术提供标准化的形态学评估,并将改善临床常规软骨修复MR检查的结构化报告。Jarraya等提出了一种新的膝关节内钙化的评分系统BUCKS,对了解钙结晶在膝关节OA中的作用具有潜在意义。Naveen等的研究表明,临床应用的MRI分级系统与半定量分级系统在预测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术后结局方面具有相似的能力。
Fagbongbe等调查了髌骨脱位术后患者发生软骨、交叉韧带或半月板损伤的频率,以确定最常见的影像学遗漏,结果显示儿童髌骨脱位MRI检查的漏检率为26%,最常见漏诊包括胫骨平台外侧软骨损伤、内侧沟内游离体和半月板损伤。Arya等的纵向MRI研究表明,未分化关节炎(UA)在未出现膝关节积液或滑膜炎时,仍可能存在膝关节OA典型的软骨缺损。
在治疗方面,Alexander等发现前交叉韧带的前外侧韧带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远端骼胫束Kaplan纤维异常显著相关,所以在重建术前使用MRI对远端骼胫束Kaplan纤维损伤进行评估可优化手术计划。Philip等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影像引导下的膝神经射频消融术可安全地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重度膝关节炎。Scott等发现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移植物的T2*值随时间逐渐增加,并向原始ACL的值回归。Asako等通过定量MRI对减轻膝关节负荷支具的疗效进行了评价,证实了减荷支具治疗膝关节OA的可行性。Ryland等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5天及更长时间的X线片上出现的软组织积气提示假体的早期感染。
踝关节、足
Gunio等使用一种新型的MRI应力设备对脚施加多维载荷以模拟承重,对Lisfranc关节损伤进行了动态成像技术评估,结果表明该MRI压力设备在评估Lisfranc关节的生理状况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静态MRI检查。Delaram等对单侧踝关节受伤的患者在受伤12周后进行了负重和非负重的双侧锥束CT(CBCT)成像,发现在负重与非负重模式下,骨折侧踝关节的胫腓骨联合运动量与对侧无症状踝关节均存在显著差异。Wang等对胫腓远端联合损伤(DTSI)患者进行了CT平扫和MR检查,发现与MRI相比,轴向CT所示的胫腓重叠(TFO)和胫腓重叠与腓骨宽度的比值(TFO/FW)对DTSI的诊断更有意义。Delaram等对踝关节距骨软骨损伤(OLT)的MRI诊断性能的荟萃分析得出,MRI在检测正常软骨异常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对排除距骨软骨病变的敏感性不高。Akatsuka等对中立位、最大背屈位和最大跖屈位的踝关节分别进行了3D快速MRI成像(3DFIESTA-C),发现在所有体位中,跟骨韧带(CFL)均以腓骨肌腱为支点进行弯曲,当足跖屈最大时,CFL弯曲角度较小,在诊断CFL损伤和评估治疗结果时,应考虑这些情况。Schillizzi等比较了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压缩弹性成像在评估足底筋膜炎的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治疗中的作用,发现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软组织的硬度,提供了比压缩弹性成像更客观的结果,可能会提高超声诊断足底筋膜炎的准确性,并且可能是一种评估ESWT功效的重要工具。
骨髓、骨质
在骨质成像方面,CT具有很大的优势,Shoji等研究发现年龄与股骨头HU值呈负相关,BMI与HU值呈正相关,表明HU值对股骨头骨密度检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Andrew等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不同制造商生产的CT扫描仪HU值存在系统误差,了解这些误差可能有助于协调不同厂商的HU值以优化骨质疏松症(OP)诊断的准确性。Nogueira等以microCT为参考,评估了新兴技术vibro-acustography(VAC)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潜力,结果显示VAC具有较高的检测骨质损害的灵敏度,此外VAC和microCT评估之间呈正相关。Wang等研究发现第三代双能CT(DECT)虚拟骨密度(VBD)成像对脊柱外伤后骨质疏松症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利用MRI不同的成像序列也可以评价骨质改变情况,可用于疾病的检出与鉴别。Saeed等发现应用三维超短锥回波时间MRI成像技术(3DConesUTE-MRI)获得的定量磁敏感成像参数(QSM)与皮质骨骨密度(BMD)密切相关,该项无辐射的快速UTE-MRIQSM扫描在未来将可能应用于临床皮质骨BMD的测量。Jerban等采用2成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