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护理常规
2021-7-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贅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根据病程可将IE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根据获得途径可分为社区获得性IE、医疗相关性IE(院内感染和非院内感染)和经静脉毒品滥用者IE;根据瓣膜材质可将IE分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ativevalveendocarditis)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rostheticvalveendocarditis)IE不常见,年发病率约为3~10例/10万人,男女比例2:1,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风湿性瓣膜病所导致的IE比例下降,而人工瓣膜、老年退行性变、经静脉吸毒及器械相关性IE发生率增高。IE死亡率居高不下,达16%~25%;合并心力衰竭、脓肿、栓塞或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早期病死率40%~75%,晚期病死率20%~25%。
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1)发热护理:高热病人卧床休息,病室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可采用冰袋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动态监测体温变化情况,每4~6小时测量体温1次并准确绘制体温曲线,判断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出汗较多时可在衣服与皮肤之间垫以柔软毛巾,便于潮湿后及时更换,增加舒适感,并防止因频繁更衣而导致病人受凉。
(2)正确采集血标本:告知病人及家属为提高血培养结果的准确率,需多次采血,且采血量较多,在必要时甚至需暂停抗生素,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对于未经治疗的亚急性病人,应在第1天每间隔1小时采血1次,共3次,如次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3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已用过抗生素者,停药2~7天后采血。急性病人应在入院后3小时内,每隔1小时采血1次,共取3次血标本后,按医嘱开始治疗。本病的菌血症为持续性,无须在体温升高时采血。每次采血10~20ml,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至少应培养3周。
(3)饮食护理:给予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鼓励病人多饮水,做好口腔护理。有心力衰竭征象的病人按心力衰竭病人饮食进行指导。
(4)应用抗生素的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告知病人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病原菌隐藏在赘生物内和内皮下,需坚持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才能杀灭。严格按时间用药,以确保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注意保护静脉,可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多次穿刺增加病人痛苦。
2.潜在并发症:栓塞
心脏超声可见巨大赘生物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赘生物脱落。观察病人有无栓塞征象,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当病人突然出现胸痛、气急、发绀和咯血等症状,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出现腰痛、血尿等考虑肾栓塞的可能;当病人出现神志和精神改变、失语、吞咽困难、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瞳孔大小不对称,甚至抽搐或昏迷征象时,警惕脑血管栓塞的可能;当出现肢体突发剧烈疼痛、局部皮肤温度下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要考虑外周动脉栓塞的可能;突发剧烈腹痛,应警惕肠系膜动脉栓塞。出现可疑征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1.疾病预防指导:向病人和家属讲解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致病菌侵入途径等。嘱病人平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少去公共场所,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安排休息。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定期牙科检查的习惯。在施行口腔手术如拔牙、扁桃体摘除术,上呼吸道手术或操作,泌尿、生殖、消化道侵入性诊治或其他外科手术治疗前,应说明自己患有心瓣膜病、心内膜炎等病史,以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勿挤压痤疮、疖、痈等感染病灶,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2.用药指导:告知病人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是治疗IE的关键,应遵医嘱用药,切勿擅自停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真菌感染,应及时告知医生。
3.病情监测指导教会病人自我监测体温变化,有无栓塞表现,定期门诊随访。
预后取决于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治疗是否及时、病原微生物种类、超声心动图征象病前心肾功能状况,以及病人年龄、手术时机、治疗条件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大多数病人可获得细菌学治愈,但近期和远期病死率仍较高,治愈后5年存活率仅60%~70%,10%的病人在治疗后数月或数年内再次复发。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