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中西医结合打开心血管疾病防治新天地

2025/7/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张运,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他是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著名西医专家,领导了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试验,带领团队花费20年,采用现代科学认可的研究方法,明确了中药通心络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从国内到国外,我与中医药的四重缘分

访谈人:我们访谈团队在前期整理访谈素材时,印象很深的是《张运院士团队20年研究通心络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获国际点赞》这篇文章,所以首先请您给读者说说您与中医药、与通心络胶囊的“缘分”?

张运:那我就先说说我和中医药之间的四重缘分吧。第一重缘分,来自工农兵学员时期。那个时代国家特别强调中西医结合,所以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学习了不少中医药的知识,打下了一点基础。

第二重缘分在于我的夫人。我夫人是中医,而且是医院的第一批二级教授,她的课题组也是中医行业中最早发表SCI论文的。我夫人现在是山东省名老中医,所以我们家里人生病,一般都是不吃西药的,全部都吃她开的中药。多年的家庭氛围熏陶,也建立了我和中医药的第二重缘分。

第三重缘分源自我在挪威奥斯陆大学留学的一段经历。在挪威留学期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那个时候在挪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是很难的,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资格:第一是经过学校审查,认为你具备专家资格。第二是必须在北欧以外的国际杂志,至少发表5篇论文。当时通信不便,投稿只能通过信件往来,发表5篇论文,最快也要5年,周期很长。第三是经过非本校专家组成的国际答辩委员会审查,认为符合了博士生毕业申请资格才能同意答辩。答辩过程中,先由评委会出两个讲座题目,要求围绕每个题目进行46分钟±1分钟的讲座,考查学生的教学能力。第四就是要在答辩环节顺利完成国际答辩委员持续3个小时的“轮番轰炸”,并拿到大部分评委“A”的评级。

正是这第三个条件让我和中医再一次亲密接触。按照评委会的规定,讲座的题目会提前10天宣布。当时我正在代表奥斯陆大学参加美国心脏病万人大会,正在我发表学术报告的当天午餐时间,我拿到了这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是关于多普勒超声系统,当时我已经在该领域发表了8篇论文,所以对这个题目,我成竹在胸。

但第二个讲座题目让我傻了眼──“缺血心脏病的治疗:西方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的比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当时的情况下,我根本找不到相关的中医治疗资料。教授说:“你的夫人是中医,你可以向她请教。”但其实当时我和夫人已经分居了8年,在通信不便的年代,想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弄清这么大的中医命题根本不可能。但毕业讲座是严肃的,有困难只能自己克服。幸好当时在美国,听说美国的国会图书馆资料齐全,我推掉了原定的参观博物馆的行程,去了国会图书馆。馆长是一位华侨,在他的帮助下,我找了整整一车的中医杂志,在图书馆不吃不喝,“狼吞虎咽”中医知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密集地接触中医,恶补中医理论,梳理中医的学术进展。在后来的讲座中,我将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思想和西医导管球囊扩张疗法结合起来,做了一场让外国评委直呼震惊的精彩讲座。这就是令我毕生难忘的和中医的第三重缘分。

第四重缘分,发生在我和我们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中。在国家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的方针之后,关于中医药的基础科研工作愈发重要。作为我们的研究主线,关于中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在当时是缺乏明确的动物体内药效学和作用机制数据的。课题组决定寻找一个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确治疗作用的代表性中药,这个“明确”,指的是疗效一定要在动物体内模型上明明白白地看到,而不是记载在古籍里。一个博士生偶然间找到了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治疗冠心病和不稳定心绞痛的中药,叫作通心络胶囊。从文献资料上看,这个药的疗效非常好,但却没有任何基础研究的数据。我当时也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决定开展通心络胶囊的药理研究。初步研究的结果却让我们大吃一惊,药效好得惊人。对照组的兔子斑块破裂率达到60%,而给予通心络治疗的兔子破裂率竟然是0。这个结果好到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当时样本量较小,只有10只,出于对实验结果的严谨态度,我们并没有立刻发表这篇论文。后来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吴以岭院士,我们开始和以岭药业合作,对通心络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开展了大样本和全方位的药理研究。我们对课题进行了严格精密的设计,增加了组别,将样本量扩大到75只,并且多通路、多靶点地去研究它的作用机制,论证它的药效,这才有了那一篇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的论文。

文章发表的第二年,全球替代医学和补充医学的领袖、《美国生理学杂志》副主编郎赫斯请我去美国做报告。作为针灸爱好者,郎赫斯在我做完报告之后告诉我,他就是我这篇文章的审稿专家,他让我们返修了6次,我们都经受住了考验。他实验室的老员工私下告诉我,《美国生理学杂志》之前对中医中药方面的论文,一律直接退稿,这是第一次对纯中药敞开大门。

不一定要把中西医两个体系硬捏在一起

访谈人:从中西医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角度,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诊病”相结合,实现中西医疗疾理念的相得益彰,为中国心血管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拓展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张运:年,我组织并亲自执笔在影响因子接近50分的顶级期刊《自然评论》(NatureReviews)上撰写了一篇关于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治疗作用的综述。在文章中,我和我夫人对中西医的差别作了一个比较。中西医其中一个差别在于,中医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kedaliyang.com/dmlyw/15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