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身体发生这些警报,千万别等

2018-2-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在脑血管意外中,脑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但死亡率却是第一。

如果出现作呕、昏迷、头部突然疼痛,以及肢体麻木、眼睛感觉睁不开等这些不明“警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到医院作脑部CT等检查,及时查找原因。一旦发现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立即手术,千万不要“等”。

家住淮南大通区的患者张大妈,今年64岁,9月份底在家做家务时,突发头痛,间歇性头晕,她也没当回事。在接下来的3天,这种病痛仍然缠绕着她,还呕吐了多次,张医院,医生让张大妈做了CT,显示“鞍上池、环池多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张大妈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女儿后,住在田家庵区的女儿意识到张大妈病情的严重性,把张大妈接到自己家,并带医院挂了神经外科裴本根主任的专家门诊。经查体发现张大妈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因头痛表情痛苦,交谈时言语表达还算清晰。通过初步判断,裴主任估计张大妈颅内动脉瘤的可能性很大,于是让其做了CT显示,环池、鞍上池等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诊行CTA后,进一步确诊张大妈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听到医生的诊断结果后,张大妈的女儿涨红着眼睛向裴主任哀求到,“裴主任,知道你在这方面是专家,我妈的病情治疗就靠你们了。”裴主任安排张大妈住院进行手术治疗。

医院裴本根主任向记者介绍,

患者张大妈为少见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瘤颈处较宽,动脉瘤远端见小阜,整体指向偏左后上方,对比颅内蛛血分布位置,判定其为责任动脉瘤,找到了患者脑出血的罪魁,我们才能对症施治。

为了尽快精准摘除炸弹,解除患者的焦虑和病痛,裴本根科主任带领神经外科介入团队行术前病例讨论,制定了周详的手术方案。

术前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具体情况,按预定手术方案,利用“灯笼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导管植入右侧大脑后动脉远端,然后微导管进入瘤腔开始进行动脉瘤栓塞,支架部分打开,近瘤颈处行灯笼技术推挤支架,动脉瘤“宽颈变窄颈”,手术顺利完成,造影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完全不显影,余颅内血管显影正常。

患者术后继续予一级护理、心电监护、吸氧、止血、抑酸保胃、预防癫痫、改善脑循环、预防脑血管痉挛、营养神经、改善脑功能、补充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然后行腰椎穿刺,促进残余血肿引出、减轻症状。两周后张大妈情况恢复良好,言语、四肢活动正常,康复出院。年10月12日,张大妈遵医嘱再次到医院,复查颅脑CT显示颅内动脉瘤术后改变,蛛血消失。

裴本根主任进一步介绍到,

基底动脉瘤较为罕见,基底动脉位于脑干腹侧偏下方,其上多数穿支血管供应脑干各部位,再出血或缺血均可影响呼吸、心跳中枢,危及生命。加之患者张大妈的动脉瘤瘤颈较宽,左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纤细,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针对这一罕见病情,我们采用“灯笼技术”,利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方式”行“神经介入栓塞”治疗,不仅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也尽可能避免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复发风险,成功的摘除患者颅内“不定时“炸弹,及时解除病患。

(图为医院神经外科医疗团队)

科普时间

我国脑动脉瘤患者逐年增加,平均个人中约3个人都是动脉瘤携带者。其实脑动脉瘤并非肿瘤,而是脑血管病。它是供应大脑的动脉血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经血流长期冲击,局部血管壁变薄,动脉壁像“吹气球”一样鼓起来。从外形上看就好像动脉上长出了一个气球样的“瘤子”,因此得名“动脉瘤”。脑动脉瘤血管壁非常薄,有时候就像一层纸那么薄,可以想象,在压力很高的动脉血的冲击下,这样的薄弱部分非常容易破裂。脑动脉瘤一旦破裂非常凶险,导致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一种脑出血方式),大约10%医院前就已经死亡,只有1/3的能够抢救后比较好。若动脉瘤破裂,患者通常会发生突然的非常严重的头痛,此种头痛常常被幸存者描述为“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头痛”,并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视物模糊或复视、畏光或感觉丧失、烦躁、偏瘫、意识障碍等中风症状。脑动脉瘤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20%~40%,而幸存下来的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快就会发生第二次出血,这时的死亡率就高达60%~80%。所以说脑动脉瘤是一种起病突然、来势凶险的疾病,被称为“一颗埋藏在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编辑王艳平

赞赏

长按







































利多卡因乳膏
北京中科白瘕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kedaliyang.com/dmlyy/8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