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二神外处理脑中的不定时炸弹,防爆是关
2016-10-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背景
接着上一期讲,老张术后脱离了危险,回想起这一阵的“有惊无险”,老张仍后怕不已。心想自己平时也没病没痛的,平时就是喜欢抽抽烟、血压偶尔量出来高一点嘛,怎么就不声不响的长出来这么一个小东西,险些要了命啊。赶紧劝老哥几个:一定要小心啊。这么一说,大家大眼瞪小眼,小心?怎么小心?动脉瘤该怎么预防?什么时候需要检查?又该做什么检查才能查出来呢?以前还真没留神过。
科普
前面一期我们已经聊到过,之所以有些人会长出动脉瘤,除了“先天不足”之外,最常见的原因不外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了,三者之中尤其要数高血压的危害最大,九成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病。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治病要趁早”,一旦发现高血压的苗头,您可就要留神了。这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少吃盐,多吃点清淡的食物,有良好的规律作息,并且定期测量血压。如果血压总是降不下来,那么建议您还是尽早看医生并开始服药控制血压。
大家常常担心,降血压药一旦吃上了,就停不下来,万一产生依赖性、越吃越多怎么办?其实您应该这么想,如果在血压刚刚开始升高时就吃药控制的话,不但可以阻止它进一步升高、避免“加药”,还可以预防因为血压长期控制不良所引起的很多疾病,比如动脉瘤、心脏病、肾脏病等等。
还有人觉得“是药三分毒”,比起动脉瘤、冠心病这些凶险致命的大病来说,每天吃几片血压药,可以说是很“划算”的了。每天按时吃药是麻烦的,而且药物还有副作用;但如果脑出血了,那可是要命的病啊!即使得到了有效的救治,落下后遗症也是不可避免的,之后的生活更麻烦,需要家人照顾.
所以高血压患者不仅自己要重视疾病,家属也要帮着监督治疗。谁都不想亲人出什么意外情况,对吧?
那是不是血压不高,就不会有动脉瘤了呢?那可不一定,别忘了,动脉瘤可是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呢。近些年来,国内外医学专家们总结发现,这样一些人发生动脉瘤的风险会比一般人大:
1.年龄50岁左右,平时吸烟较多,家里父母兄弟中有高血压患者
2.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两人或两人以上曾患动脉瘤或出现过脑出血
3.患有多囊肾病、主动脉弓缩窄等等先天性疾病
4.头部曾受过外伤、得过肿瘤或出现过严重的感染
如果您的亲友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就是动脉瘤发病的高危人群了。即使他(她)没有什么不舒服,最好在体检中安排一个脑血管造影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敌情”并采取措施。
综合上述情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减少动脉瘤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措施很多,比如控制“三高”、戒烟戒酒、清淡饮食、保持运动、劳逸结合……相信大家已经听到耳朵都起茧了,但知道归知道,能不能做到才是关键。
那么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到底什么样“火眼金睛”的检查能够“揪出”动脉瘤呢?
这种检查叫做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由于英文首字母缩写为“DSA”,医生也沿用了这个称呼,这是目前最准确的血管检查。
这种检查首先需要在大腿根部切开个小口子,找到经过这里的大血管,再向里面插入一根吸管粗的管子,把检查需要的细长针头一路送进需要检查的大脑血管。注入药水后,通过特殊的X光机,就可以在显示频上看到脑部血管的情况。如果有动脉瘤那就无处遁形了。
大家一听就知道DSA是个技术活,所以需要专门培训过的医生在麻醉师的配合下完成检查,检查时间长、过程复杂、需要暴露在射线中,检查完成后为了防止造影后出血等情况还需要卧床休息至少24小时。所以对于病情很重或者十分虚弱的患者来说,DSA并不是首选。
DSA不能做怎么办?医生还有备用计划:CT脑血管造影,也就是常说的“CTA”了。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因为血管造影的英文是“angiography”,所以几乎所有的血管造影缩写的最后一个字母都是“A”,同理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简称为MRA。
CTA得到的片子清晰度较DSA稍逊一筹,但是优势在于所需时间短、过程简单、放射量小、创伤也比较小。既可以作为危重患者的抢救首选检查,也可以作为高危人群体检用。(下图是经过处理的CTA,红色为脑动脉血管,蓝色为脑静脉血管)
结束语
动脉瘤虽然可怕,但还是可以预防的,通过控制血压、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就可以减少得病的风险。而高危患病人群也可以通过检查发现很多较小的或者没有破裂的动脉瘤。CTA更适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危重病人的急救;而DSA适用于各种各样的人,不过做起来有颇多条件限制和潜在风险。
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辨认出哪些病人是发生了动脉瘤破裂,又该怎么做才能尽量帮助他们呢?请继续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白癜风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