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一文看懂肝癌的检

2022-5-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哪里皮肤病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810613.html

肝癌的流行病学

原发性肝癌(PLC)在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中居第5位,在肿瘤患者的致死率中高居第3位,全球每年肝癌新发病例约50%发生在我国。

我国肝癌发病率约为12.5%,肝细胞癌(HCC)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但针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标志物。

三分之二的肝癌发现时为中晚期,1年生存率仅30%-40%,5年生存率仅约14.1%。

肝癌的5年存活率低主要是因为早期诊断率低,而早期诊断是降低致死率的关键。由于肝癌的症状并不典型,目前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清标志物、影像学、基因学检测以及组织学活检。

血清标志物是临床应用中最方便,最无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在众多的肿瘤标志物中,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和异常凝血酶原是目前诊断HCC最常用的血清学指标,被称为“肝癌三联检”。甲胎蛋白

血清甲胎蛋白(AF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血清学指标。但约30%~40%的确诊肝癌患者AFP没有明显升高,早期肝癌AFP的敏感性只有30%-40%,而约20~50%的慢性肝炎肝硬化AFP升高。

异常凝血酶原

异常凝血酶原(DCP/PIVKA-Ⅱ)是一种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II诱导的蛋白质,又称PIVKA-II。年新英格兰杂志首次报道提出DCP水平在HCC患者中升高。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DCP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因此DCP逐渐地作为肝癌筛查和诊断的指标用于临床诊断。

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

临床检测的AFP实际上是总AFP蛋白,包括了AFP-L1、AFP-L2、AFP-L3。AFP-L1来源于良性肝病细胞;AFP-L2主要由卵黄囊产生并多见于孕妇;AFP-L3来源于癌变肝细胞,也被称为甲胎蛋白异质体。其中只有AFP-L3与肝癌的发生直接相关,对肝癌具有极高的特异性(特异度高达95%)。临床上将AFP-L3占总AFP的比率,称为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

研究发现AFP-L3%升高较影像学检查阳性早出现3~28个月,AFP-L3%阳性预测肝癌发生的正确率为94%。AFP-L3%升高的肝硬化病人大多数在3~18个月内被诊断为肝癌。

总之,在现阶段我国的原发性肝癌仍以慢性HBV感染为主要致病因素的情况下,AFP在肝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上仍有较好的应用价值,DCP和AFP-L3作为肝癌诊断经典的血清学指标,与AFP具有互补关系。

专家提示,肝癌早期症状通常很隐蔽,许多患者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出现明显肝癌症状时,已是中晚期。因此,做好肝癌的预防工作能有效降低肝癌患者的死亡率,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肝癌高危人群包括:

①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和肝炎病毒携带者;

②有长期嗜酒史和糖尿病史人群;③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者;④有肝癌家族史者。

肝癌如何筛查?多种路径可准确定位

相比中老年人,年轻人定期身体检查的主动性比较差,因此肝癌发病风险更大。对此专家指出,预防肝癌更应该让公众了解肝癌筛查的具体方式。除了肝癌三联检,还可以通过以下检查

1B超检查:

B超检查经济方便,可以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与部位。

2超声造影:

在肝肿瘤数量的诊断方面,声学造影拥有更多的优越性,如安全性好、无过敏反应,检查费用相对较低等。

3增强CT:

相比普通CT,增强CT对病灶的定性能力高,可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对于肝癌、总胆管病变、肝血管瘤和胆道等肝胆病变具有诊断优势。

4核磁共振检查:

该项检查是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的一种检查方式,对于肝脏的一些小病灶也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5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

属创伤性检查对血管丰富的且较小的癌肿检出率较高。

为响应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本号提供的疾病常识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须来院面诊。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免费在线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kedaliyang.com/dmlzz/13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