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介入杂志LVIS支架辅助栓塞血泡样动
2017-3-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作者:吴培、徐善才、季智勇、郑秉杰、王春雷、张广、亓敬涛、史怀璋(通信作者)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背景:对于破裂血泡样动脉瘤而言,由于其自身发病率低且易复发再破裂的特点,其最佳治疗方式目前尚存在争议。无论显微外科手术还是介入治疗均存在较高风险,我们报道一例应用新型支架(LVIS)辅助栓塞治疗破裂血泡样动脉瘤的病例,并对该支架的优点加以探讨。
方法:一例57岁女性患者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在全麻下,应用支架半释放技术对患者进行了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手术。
结果:患者恢复良好,三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无不适。
结论:相较于传统的辅助栓塞动脉瘤支架而言,我们认为LVIS支架对于破裂血泡样动脉瘤具有一定优势。其自身的网孔设计,一方面能够使得栓塞更加致密;另一方面其兼备血流转换的优点,能够改变动脉瘤内血流情况,同时促进血管内皮的修复,减少动脉瘤的复发。
血泡样动脉瘤;介入治疗;支架辅助栓塞
病例报告
女性患者,57岁,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6h”就诊。患者于入院前6h排便期间突发头痛,伴颈部强直,自行服用镇痛药物缓解不明显,同时伴恶心呕吐,无一过性意识丧失,无二便失禁。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否认吸烟史、特殊药物及毒物接触史。家族史无特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颈强阳性。无神经功能缺失。辅助检查:CT示右侧侧裂池、鞍上池、环池高密度影。
诊疗经过
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证实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结合动脉瘤形态考虑为血泡样动脉瘤,大小约1.55mm×5.2mm。患者术前30min急诊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各mg,后全麻下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图1)。常规经右侧股动脉入路。肝素化后将6F导引导管置入右侧颈内动脉。路径图下,Synchro微导丝将Headway21微导管至于右侧大脑中动脉后,再次利用Synchro微导丝将Headway17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利用半释放技术先行填入一枚COSMOS2mm×2cm弹簧圈,后释放LVIS3mm×25mm支架,继续填入HELICAL1.5mm×2cm弹簧圈两枚,复查造影证实动脉瘤栓塞致密。术后患者转入NICU病房常规监护24h,患者继续口服阿司匹林mg/d1年。患者于术后1周出院,3个月门诊随访患者预后良好。
图1
1A:3D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大小约1.5mm×5.2mm。
1B:置入COSMOS2mm×2cm弹簧圈后造影。
1C:支架释放后未剪影情况下可看到支架内螺旋丝(白色箭头示)及头端标记点(黑色箭头示)。
1D:再次置入HELICAL弹簧圈1.5mm×2cm两枚。
1E:未栓塞前工作角度造影。
1F:栓塞后工作角度造影可见动脉瘤栓塞致密。
讨论
血泡样动脉瘤(bloodblister-likeaneurysm,BBA)是指位于床突以上颈内动脉非分叉部的小宽基底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其实际为假性动脉瘤,由于其瘤壁不含内弹力层和中膜,因此易反复破裂[1-4]。BBA大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Gonzalez等对62个中心例患者Mate分析结果显示其破裂率达99%[3]。其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及DSA造影结果,若临床上患者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初次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发现颈内动脉床突以上非血管分叉部位朝向前上的小宽基底动脉瘤应高度怀疑是BBA。如果该动脉瘤在短期内复查其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增大变为囊性)即可临床诊断为BBA[4]。
关于BBA的治疗目前尚在探索阶段[4,5]。对于破裂的BBA,由于其瘤壁薄且脆弱、周围往往伴有大量血块,显微外科手术分离过程中常易导致动脉瘤术中破裂;此外由于其为假性动脉瘤,缺乏正常的瘤颈结构,在夹闭过程中易出现瘤颈撕裂问题。因此传统的动脉瘤夹闭术和包裹术往往伴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随着ISAT试验结果的公布,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治疗动脉瘤新的治疗选择,关于介入治疗BBA已有部分文献报道[4,6-8]。其具体方式包括载瘤动脉瘤闭塞、单纯栓塞及支架辅助栓塞及载瘤动脉闭塞等。载瘤动脉闭塞术能够确切的闭塞动脉瘤,但其往往伴有较高的缺血事件发生率。但对于BBA而言,由于其短期内易迅速增大,尽管单纯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能够保留载瘤动脉,但其存在较高再次破裂风险。因此如何提高其瘤内的致密栓塞程度减少复发及再破裂是目前介入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应用血流转换装置治疗BBA,通过改变BBA内的血流情况来达到降低其复发的目的,但疗效尚未得到认可[8]。
LVIS(MicroVention-Terumo,Tustin,California,USA)支架是一种新型自膨式闭环支架,关于其临床应用情况目前报道较少[9,10]。其相较于传统的辅助栓塞动脉瘤支架而言,具有一定优势。第一,其可视性较传统支架更强,由于其末端的不透射线标记,加上两根螺旋丝,使得支架整体可视,方便术者观察支架的位置情况。第二,网孔更加致密,一方面,这种网孔直径1mm的支架能够更有效的改善动脉瘤内血流方向,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血流转换装置的作用;另一方面其能够方便微小动脉瘤的填塞,尤其能够避免直径1.5mm弹簧圈突入血管内,其增加了致密栓塞的程度,同时降低了由于弹簧圈袢突入载瘤动脉造成血栓形成的风险。第三,其具有更好的贴壁性,由于其单根金属丝编织成的可滑动网状结构,术者能够通过操作使其更好的顺应血管情况,同时为瘤颈部位更好的支撑能力。对于BBA而言,LVIS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由于其自身设计的特点可能较传统支架具有一定优势:一方面能够使得栓塞更加致密;另一方面其兼备血流转换的优点,能够改变动脉瘤内血流情况,同时促进血管内皮的修复,减少动脉瘤的复发。然而,遗憾的是本病例尚未能进行造影随访,因此上述结论尚需要足够数量的临床病例加以验证。
本文章转载处:神经介入在线
皮肤白癜风专家北京怎样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