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2018-6-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内脏动脉瘤是指腹腔内脏器供血动脉的瘤样扩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2%。内脏动脉瘤最常发生于脾动脉,占所有内脏动脉瘤的60%-80%。
内脏动脉瘤的形态和病理基础与腹主动脉瘤相仿,只是发生的位置不同而已。如果说腹主动脉瘤是埋在肚子里的“定时炸弹”,那内脏动脉瘤就相当于埋在肚子里的“地雷”。所以,内脏动脉瘤破裂的威力也不容小觑,也会因破裂而导致出血性休克或死亡。
内脏动脉瘤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动脉硬化、动脉损伤、感染、动脉炎、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变脆、局部变薄,承受压力的能力降低引起动脉壁扩张导致动脉瘤;外伤或感染也可能破坏动脉壁,使动脉壁形成瘢痕,而瘢痕的弹性较正常动脉差,长期受血液冲击时也易发生局部外凸的动脉瘤;先天性因素可能导致动脉壁局部发育不良,会在长期的相对高压下形成动脉瘤。
对于有临床症状的、假性动脉瘤、怀孕期妇女的脾或肾动脉瘤及先天性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动脉瘤,一经发现应立即治疗,对于瘤体直径大于正常动脉2倍以上或直径大于2cm者也应行手术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外科手术和经导管介入治疗两种,主要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来源动脉以及原发病等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经导管介入治疗因微创、高成功率、低并发症率而成为治疗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