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技巧管状牵开器辅助切除动脉瘤
2016-10-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豆纹动脉(LSA)动脉瘤破裂是一种少见的脑内深部出血源,尤其是在病人无烟雾病时。豆纹动脉内侧动脉瘤(MLSA)更为罕见,就目前所报道仅有2例与烟雾病无关的案例。
医院神经外科Saito教授,报道了一例应用管状牵开器手术治疗壁间MLSA的成功案例,文章发表在近期的WorldNeurosurgery杂志上,一起来学习一下该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及病理结果。
病例展示患者女性,66岁,突发意识丧失入院。追问病史既往高血压,药物控制良好,无脑血管疾病相关家族史。
颅脑CT示: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侧脑室铸形,第三、四脑室扩大(图1)。
图1入院CT示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侧脑室血肿铸形,第三、四脑室扩大
入院评估GCS评分8分,WFNS分级3级,Fisher分级4级。因急性脑积水行紧急脑室外引流。
3D-CTA未能确定出血来源。DSA示3mmMLSA末端动脉瘤(图2)。融合血管成像的磁共振图像证实了MLSA末端动脉瘤位于侧脑室壁前角,邻近尾状核(图2),动脉瘤颈模糊不清,且近端曲折不明显,暗示该动脉瘤无凶猛血流供应。
图2右侧颈内动脉DSA示3mmMLSA末端动脉瘤(左上角,黑色箭头)。延迟增强CT示右侧侧脑室前角处一不均匀增强病变(右上角,黄色框)。融合血管成像的磁共振图像证实了MLSA末端动脉瘤位于侧脑室壁前角,邻近尾状核(下排,黄色箭头)
术者认为不该血管内栓塞治疗,预期该突出血管壁会自然愈合。因此给予患者保守治疗;然而3周后复查3D-CTA该动脉瘤未消失,但无再出血。随着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可语言表达及辅助行走时,术者选择开颅手术治疗MLSA末端动脉瘤。
手术过程1.右额开颅,脑室引流之前纵向扩大皮质造瘘2cm,导航下置入一管状牵开器系统(图3)。
图3导航下于侧脑室引流处置入一管状牵开器系统的术中图像(上图);管状牵开器内侧脑室前角处见一小动脉瘤(黄色箭头)及供血动脉(黑色箭头,左下图);动脉瘤切除后的图像(右下图)
2.手术全程经颅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患者运动功能。管状牵开器径宽17mm、高11mm、长7cm。
3.导航引导下,位于牵开器管底部的探针插入侧脑室前角(图3),清晰可见侧脑室前角陈旧性血肿及室间孔。
4.在侧脑室内壁紧邻尾状核处见直径3mm的动脉瘤。血凝块封住瘤顶,证实其破裂及脑室内出血原因。且该动脉瘤不在血管分叉处(图3)。
5.术者之所以切除动脉瘤是担心瘤夹不能全闭MLSA。将动脉分支彻底分离后切除动脉瘤,以确保MLSA的前后动脉循环(图3)。
术后情况术后病人安然返回,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病理结果表明附着在组织血肿的弹性内膜层遭到破坏,破裂的夹层动脉瘤起始处无分支(图4)。
图4HE染色示连续的动脉瘤壁有部分被组织血肿覆盖(上图)。万吉森弹力染色示动脉瘤壁弹性内膜遭破坏,附着处有血肿(下图)
复查DSA动脉瘤消失了,术后CT示尾状核处见一小的、无症状性的梗死灶(图5)。
图5术后DSA(左图)确认MLSA动脉瘤消失;术后CT(右图)示右侧尾状核处一小梗死灶
术后两周患者病情好转入康复中心。
总结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手术策略来治疗MLSA远端动脉瘤,且血管壁在自然状态下也不能愈合。因此,MLSA动脉瘤不能排除应用血管内治疗或直接手术切除治疗。
Saito教授报道一例创新性地应用管状牵开器手术治疗罕见的MLSA末端破裂动脉瘤的成功案例,此种技术可助于开发新手术策略来解决某些罕见病变,但进一步求证实践仍是必要的,以确定最佳的手术指征及时机。
编辑:李晴
白癜风哪个医院看较好哪里治白癜风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