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IN2018白如林教授专访颅内
2018-12-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OCIN会议期间,神经介入资讯就“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进展”等问题采访了神经介入资讯顾问、海军医院白如林教授。
白如林教授
28Otc.
希望国内年轻神经介入医师不骄不躁、求知若渴,以患者的最大利益为本职,为中国的神经介入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
ocin白如林教授专访
颅内动脉瘤栓塞材料研发历程
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有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两种方法。颅内动脉瘤治疗从手术夹闭到栓塞治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意义上动脉瘤栓塞治疗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当时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这主要是因为栓塞材料的问题。当时使用的主要是游离弹簧圈,这是一种可控性差、无法回撤的弹簧圈,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有一些是钨丝弹簧圈,这类弹簧圈容易制作,价格便宜,但柔软性差,在导管内摩擦力较大,同时顺应性差,进入瘤腔后有时可引起动脉瘤破裂。
一直到年以后,美国BostonScientific公司生产出GDC弹簧圈,这是一种电解可脱的铂金制弹簧圈,操纵性非常好。除GDC外,美国EV3公司研制的EDC也是电解可脱弹簧圈,它在GDC的基础上,在形状及大小上作了部分改进。此外,还有生物活性弹簧圈,覆盖生物可吸收聚合物(BPM)并保留电解GDC物理性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弹簧圈,它能够做到致密填塞,不容易复发。
对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许多老一辈专家最担心的就是动脉瘤栓塞复发率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介入材料的更新和大量临床病例的实践,介入医师应用新型弹簧圈及支架、血流导向装置来栓塞宽颈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的把握越来越大,栓塞的治愈率也越来越高。相信随着介入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会日趋成熟,介入治疗一定是治疗颅内动脉瘤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
对年轻神经介入医师的期望
80年代中期,以凌锋教授为首等一批神外专家先后到欧美各国留学,系统学习了神经介入的诊疗方法。年,国内首个神经介入学术组织——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血管内治疗学组诞生,开始举办学术活动。起初医院能做神经介入手术,现在全国已经有多位神经介入医师。这说明我国神经介入发展非常快,有一大批年轻的神经介入医师加入到我们神经介入大军中来。神经介入技术是一个更新很快的领域,神经介入医师必须保持随时学习,与时俱进的能力。对于年轻神经介入医师来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掌握深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累各方病例,同时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和材料,牢记它们的适应证,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希望国内年轻神经介入医师不骄不躁、求知若渴,以患者的最大利益为本职,为中国的神经介入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介绍
白如林教授年始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对颅脑损伤及脑、脊髓肿瘤的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年始研究脑、脊髓血管疾病,是国内最早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专家之一,近三十年来,介入诊治各类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数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