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孔手术缩小开颅骨窗,精准夹闭颅内

2019-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指导专家:刘国栋

重庆医院神经外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颅内动脉瘤,听起来是个让人头疼的病症,治疗时通常采用血管内介入或开颅手术。虽然血管介入具有“无创”的特点,但开颅手术夹闭也具有血管内介入治疗不可替代的优点,如手术效果稳定、术后复发再出血的发生率低、可以直接清除蛛网膜下腔血液及颅内血肿等。

并且,在显微手术设备和器械发展的推动下,开颅夹闭动脉瘤的骨窗越来越“迷你化”。以至于可在小到2.5~3厘米直径的骨窗(称之“锁孔”)下进行操作。

采用眉弓锁孔入路顺利夹闭患者两个动脉瘤

据神经外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刘国栋介绍,此次接受锁孔手术的60岁男性陈老先生,他因“突发炸裂样头痛1天”医院就诊,诊断后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病情较危急,因此来到重医附二院治疗。

陈老先生入院时比较嗜睡,肢体运动正常,经CTA(CT血管照影)检查后确诊为颅内多发动脉瘤(颈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考虑是破裂动脉瘤。而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刘国栋副教授强调,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诊治,在出血后1~2周,纤溶现象亢进,血凝块液化,60%的病人可能发生再破裂出血。

此时的治疗方案有介入治疗、开颅夹闭手术供选择。其中介入治疗费用可能高达15万,对于陈老先生的家庭是巨大的经济负担。家属商议后选择手术治疗。而科室专家经反复讨论后,决定采用眉弓锁孔入路,一次清除颅内这两枚“定时炸弹”。年11月8日,在程远教授的指导下,由刘国栋副教授主刀,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顺利夹闭两个动脉瘤。术后患者很快清醒,无明显的功能障碍。目前在术后康复中,等拆线后出院。

“锁孔”小而关键减少了不必要的颅内结构显露

刘国栋副教授告诉记者,外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显微技术的应用使神经外科手术疗效得到了极大提高,手术创伤较肉眼直视手术大为减少,显微手术因而得以广范应用,成为神经外科的一种基本技术。

而锁孔手术是以精湛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为基础,根据局部解剖及病灶特点,借助“锁孔”效应,通过精准设计,在理想显露和处理病灶的过程中合理地缩小开颅骨窗,减少不必要的颅内结构显露或操作的一项微创显微手术新技术。

“锁孔”效应具有小而关键的含义,锁孔骨窗是其形象的概括。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对大多数深部病灶而言,3厘米直径以下的骨窗已能满足显微手术的操作要求,通常可采用4厘米长的头皮切口及直径2.5厘米左右的颅骨骨窗来完成手术治疗。年Fukushima等首次报道采用3厘米直径的骨窗夹闭前交通动脉瘤首次报道;年德国Perneczky等发表了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概念的专著,标志着该项技术已走向成熟。现代显微手术技术、神经影像技术、神经内镜技术等与现代微创手术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是显微神经外科迈向微创神经外科的代表技术之一。

能处理破裂急性期的各种复杂颅内动脉瘤

据悉,目前在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锁孔手术已逐步开展。年4月,刘国栋副教授在重庆地区率先开展,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锁孔手术利于其门镜效应适用于深部肿瘤、动脉瘤手术。

在日本的教科书中,锁孔入路仅适用于颈内动脉较小的未破裂动脉瘤,而如今在重医附二院,已常规应用于破裂急性期的各种复杂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不断地提高显微操作技能、用心地进行手术前的分析设计是开展和发展提高锁孔显微手术的关键。

相比常规手术手术微创且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刘国栋副教授谈到,相比常规手术入路,锁孔手术开颅范围小,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缩短住院时间,费用低,极大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由于手术切口设计常常在眉弓、发髻内,手术切口短而隐蔽,很大程度满足患者需求、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符合美观要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科技成果的层出不穷,锁孔显微手术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近几年建立的复合手术平台、3D打印颅脑实体模型模拟手术均使锁孔显微手术的开展得到越来越有力的保障。精准的术前设计及个体化的手术处理是锁孔显微手术成功的前提与保障。”刘国栋副教授说。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kedaliyang.com/dmlzz/9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