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导向装置PED有助于减缓颅内动脉
2016-9-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血流导向装置PED有助于减缓颅内动脉
近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圣约翰医疗中心贝洛神经研究所神经外科的KaramMoon博士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发现伴随一个或多个颅神经麻痹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经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EmbolizationDevice,PED)医治后,取得了很高的临床改良率。研究结果于年9月5日发表于《JournalofNeurosurgery》上。
图1.A:术前DSA,左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巨大海绵窦段动脉瘤并凸向一侧。B:术前增强CT轴位显示左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C:术后16个月随访MRA轴位像显示顶部少量残留。D:随访DSA。左颈内动脉前后位像显示PED脱出后,海绵窦段大量造影剂充填瘤腔。
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经PED医治后颅神经麻痹改良的情况。研究人员分析了自年5月起在贝洛神经研究所血管内医治数据库中,由颅内动脉瘤引发的颅神经麻痹并经PED医治的患者,并将有随访资料的患者纳入研究。
图2.左:CT血管成像轴位像显示之前巨大的海绵窦段动脉瘤复发后,夹闭左边颈内动脉。右:术后CT成像冠状位显示因残留巨大动脉瘤而夹闭左边颈内动脉后,左边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处通畅。
研究发现,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使用该装置后,共有例患者接受医治。其中22例患者有颅神经症状,20例有详实的随访资料。患者通常第2、3、5、6对颅神经受累,并出现复视、视觉敏感度减弱、脸部麻痹和/或疼痛。13例病灶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余下的则分别散布在床突上段及岩骨段、后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主干。
图3.左:术前DSA左边颈内动脉侧位像提示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右:术后6月随访DSA左颈内动脉侧位像提示该动脉瘤几近完全闭塞。
平均临床随访9.55个月,15例患者(75%)颅神经症状得到减缓或明显改良,其余5例症状无加重。18例有造影随访资料的患者中,12例病灶完全消失或仅小部分瘤颈残留,6例有瘤体残留,而动脉瘤完全或近乎完全消失的患者在随访期内明显更容易取得症状的改良。两例症状延续患者终究接受了显微搭桥手术。接受血流导向医治的患者中,6例出现了与血小板双抗医治有关的颅外出血,并给予了相应的处理。其中1例出现迟发性右边颈内动脉闭塞并接受了显微搭桥手术。
图4.左:术前DSA左边颈内动脉侧位像显示巨大岩骨段动脉瘤。右:术后6月随访DSA,岩骨段动脉瘤完全闭塞。
研究表明,血流导向医治后的动脉瘤患者,颅神经麻痹症状得到了很高的减缓率。但是作者同时指出,该项医治措施的临床疗效的评估需要结合其风险及技术挑战,同时提倡对临床疗效欠佳的患者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由郑锋编译,陈灵朝审校)
中科医院北京中科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