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编译使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
2020-10-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血流导向支架(FDS)为难治性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该研究旨在探讨FDS治疗颅内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策略。
——摘自文章章节
?
?研究背景
血流导向支架(FDS)为未破裂、复杂、宽颈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然而,目前对于防治FDS置入相关并发症尚无专家共识。该研究旨在探讨FDS治疗颅内动脉瘤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报道如下。研究结果
1、围手术期并发症(1)血栓栓塞/缺血性事件;(2)侧支闭塞;(3)载瘤动脉损伤和/或破裂;(4)FDS错位或移位。(1)血栓栓塞/缺血性事件血栓栓塞并发症包括急性或超急性FDS血栓形成、大血管闭塞以及穿支或侧支闭塞。其中症状性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2%-8%。此类并发症与手术时间(大于分钟)及FDS置入数量呈正相关,复杂动脉瘤及血管迂曲更容易发生此类并发症。术前需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术后需定期影像学随访,以评估载瘤动脉、FDS以及侧支血管的通畅性。另外,肝素化以及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对防治此类并发症至关重要。(a)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为抗血栓的一线用药,目前FDA批准的有: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和依替非巴肽。阿昔单抗起始剂量为0.25mg/kg,快速推注后以μg/kg/min(最大剂量10mg/min)持续输注12h。替罗非班起始剂量为0.4μg/kg需控制滴速(30分钟以上)再以0.1μg/kg持续输注。依替非巴肽起始剂量为μg/kg可经动脉或静脉推注,并以2μg/kg/min持续输注20-24h。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增加破裂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颅内出血(ICH)风险,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小板,若出现不良反应可输注血小板。(b)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的半衰期较短,可在血管内治疗动脉瘤期间用于抗血栓,但对急性血栓的疗效较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差。此类药物也可增加破裂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ICH风险。(c)机械取栓术可用于治疗FDS急性血栓形成。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2)侧支闭塞此类并发症较罕见,且大多无症状。侧支闭塞更常见于后循环,且与多枚FDS重叠关系密切。充分抗血小板治疗以及精简FDS数量可有效预防此类并发症。另外,FDS置入后侧支急性闭塞,可予阿昔单抗行再通治疗。(3)载瘤动脉损伤和/或破裂轻柔放置FDS并避免将其置入到成角\小血管中可有效防止此类并发症。(a)动脉破裂可导致医源性ICH,治疗关键在于迅速逆转抗凝,可予硫酸鱼精蛋白、血小板输注,以及控制血压。应避免反复造影导致造影剂在蛛网膜下腔沉积,引起恶性颅内高压。在术中应时刻注意导丝的位置。可尝试将FDS留置在动脉破裂处,避免回撤时加重血管损伤。(b)医源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与FDS置入损伤海绵窦段颈内动脉或导致位于此处的动脉瘤延迟破裂相关(图1)。治疗包括经静脉栓塞,阻断载瘤动脉或开颅手术结扎。此外,置入的FDS可能阻碍经动脉途径栓塞瘘口(图1)。图1.(a)DSA显示右侧ICA床突段未破裂巨大型宽颈动脉瘤。(b)PED置入后DSA显示动脉瘤、PED与载瘤动脉。(c)PED置入后即刻DSA显示ICA正向血流,未见CCF。(d和e)右侧ICADSA正位(d)和侧位(e)显示正向血流灌注减少,而逆向血流经眼上静脉(箭)汇入翼静脉丛(箭头)和斜坡静脉丛(空心箭头)。(f和g)置入四枚PED后,DSA正位(f)和侧位(g)显示右侧ICA正向血流灌注增加,而CCF消失。(h)术后12个月随访DSA显示右侧ICA血流重建,CCF治愈。(c)动脉夹层的治疗目前尚无共识,主要根据症状、狭窄程度和术者偏好等。有报道发现PED成功治疗颅内和颈动脉夹层。(4)FDS扩张不完全、移位、脱落与移除FDS置入常见不良事件为扩张不完全与移位(图2)。随着术者经验积累,此类并发症风险逐渐降低。图2.(a)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A显示位于前交通动脉(星号)的血泡样动脉瘤。(b)在大脑前动脉A1/A2段置入PED后即刻行DSA显示动脉瘤不显影。(c和d)DSA正位(c)和侧位(d)显示PED移位。(e)PED血栓形成,右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f)行机械血栓切除术后DSA显示MCA再通,ICA末端的PED近端移位(双箭头)。(a)FDS扩张不完全,可通过调整线圈位置以使FDS贴壁完全。若无法在ICA中顺行处理扩张不完全的FDS,可逆行球囊扩张。(b)FDS移位或脱落,约12%的病例出现此类并发症。若FDS远端移位脱落到动脉瘤中,可导致血流进入动脉瘤内,显著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可置入多枚FDS完全覆盖动脉瘤颈,重建载瘤动脉。术中FDS发生移位时,维持远端进入直到载瘤动脉重建完成至关重要,尤其是置入多枚FDS时。此外,若患者耐受,可考虑行手术或血管内阻断载瘤血管。(c)FDS移除,若FDS置入位置不当,应将其移除,避免阻断载瘤血管。2、术后并发症动脉瘤性水肿病因不清,可能与动脉瘤大小和邻近脑实质相关。常出现头痛,颅神经痛和视力障碍等症状。治疗尚无共识,予皮质激素治疗可改善症状。此外,需注意防治其他相关疾病,例如脑积水、无菌性化学性脑膜炎以及癫痫。3、延迟并发症(a)延迟出血,常在术后48小时以后出现,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病率分别为3%和4%。可能与FDS置入血栓形成动脉瘤壁发生酶促降解、血流动力学、载瘤动脉顺应性改变以及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等相关。治疗尚无共识,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以防止血肿扩大,但需权衡FDS血栓形成的风险。重启DAPT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图3)。图3.(a和b)DSA正位(a)和侧位(b)显示大脑前动脉(ACA)巨大型梭形夹层动脉瘤。(c)动脉瘤颈部置入1枚PED后,DSA显示PED位于载瘤动脉内,动脉瘤内无血流进入。(d)术后6h,头CT显示新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该患者因颅内出血并发症死亡。(b)延迟性动脉瘤破裂,常见于巨大型动脉瘤,可能与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有关。治疗尚无共识,可控制血压和抗血小板治疗。(c)延迟性载瘤动脉闭塞,可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此外,监测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可能有助于减少此类并发症。研究结论
FDS为难治性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针对FDS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急救策略和并发症(围手术期、术后及延迟并发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王文佳医师
高谋博士
审校
郭新宾副教授
医院
终审
黄清海教授
医院
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内植入支架能够提高动脉瘤闭塞率Medina栓塞装置(MED)联合血流导向支架(FDS)治疗颅内动脉瘤:25例病例报道版权声明神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