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的

2021-1-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看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通过9个中心提供的病人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这些病人接受了跨循环入路栓塞治疗,病种包括颅内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和脑动静脉畸形;按Raymond栓塞分级(RROC)对治疗成功率进行评价,同时对轻度/严重并发症、临床预后和造影结果进行评价。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常规方法是前向技术。跨循环入路包括从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到达对侧目标血管,或者经过后交通动脉到达后循环目标血管的方法。本文目的在于评估跨循环入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预后。

研究方法

通过9个中心提供的病人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这些病人接受了跨循环入路栓塞治疗,病种包括颅内动脉瘤(IAs)、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和脑动静脉畸形(AVMs);按Raymond栓塞分级(Raymond-RoyOcclusionClassification,RROC)对治疗成功率进行评价,同时对轻度/严重并发症、临床预后和造影结果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

共有40名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34例IAs、3例AVMs、3例dAVFs;97%的动脉瘤栓塞程度达到RROCⅠ-Ⅱ级,所有的AVMs和dAVFs被完全栓塞,其中一个病人出现短暂的动脉内血栓,经过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后成功再通。跨循环入路的主要适应症是病变因为角度问题到达困难的病例(占42.5%)和载瘤动脉闭塞的病例(占27.5%)。

在另外一篇综述中收集了例跨循环入路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最常见的位置是基底动脉尖(27%),小脑后下动脉(25%)和颈内动脉瘤(15.1%);其中60例通过PCOM入路(39.5%)(如图1),48例通过ACOM入路(31.6%)(如图2),37例通过VA入路(24.3%);22例单独使用弹簧圈(14.5%),67例使用支架辅助栓塞(44.1%),36例使用球囊辅助栓塞(23.7%),20例联合球囊和支架辅助栓塞(13.2%),7例使用血流导向装置(4.6%);经过介入治疗,例颅内动脉瘤栓塞程度达到RROCⅠ-Ⅱ级(93.4%),2例产生致死性并发症(1.3%),这2例在栓塞过程中都发生破裂造成大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疝。经过平均11.3个月的造影随访,只有6/例(5.6%)颅内动脉瘤复发。

图1

图2

研究结论

总之经跨循环入路对治疗IAs、AVMs、dAVFs是安全有效的,尤其适用于病变角度不好到达困难以及载瘤动脉闭塞的病例。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李浩主治医师

医院

段光明副主任医师

医院

审校

方亦斌副教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未破裂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长期随访结果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患者的长期结局应用CFD预测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载瘤动脉闭塞后血栓形成的范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kedaliyang.com/dmlys/11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