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手术技巧专栏丨第二期准备篇适应症
2021-5-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治酒渣鼻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
颈动脉手术适应症
对于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选择介入治疗或手术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就会导致忽视了一部分病变的治疗,或对那些应采用开放手术的患者放弃了介入治疗。目前通常在不会增加手术的风险或降低期待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对于无症状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70%~99%的患者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可以被接受的。由于我们过于重视70%这一干预临界值,从而导致对一些有症状但狭窄程度不及70%存在普遍的病理学特点:低密度斑块、溃疡等的患者处理不当;或对一些无症状的,良性病变导致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进行手术。
此外,也有一些病变尽管没有临床症状,但在CT上表现为同侧潜在的梗死灶。原因是某些重要部位栓塞却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然而,潜在的梗死灶会导致大脑退化并表现为TIA或卒中。将此类影像学征象应用于有症状患者的干预标准有重要意义。但有两种颈动脉狭窄不足70%的患者不适用此标准:一种是有潜在梗死灶[1]的患者,其斑块提示他们存在栓塞的潜在风险;另一种是有症状的患者(半球症状/眼部症状的TIA发作或卒中),在颈动脉分叉处存在特殊结构特征的斑块(如深溃疡或表面血栓),这些结构特征可能导致栓塞。
既往回顾
颈内动脉手术技巧专栏丨第一期:准备篇——适应症、体位、低温疗法
颈内动脉手术技巧专栏丨第二期:手术入路篇
颈动脉分叉的入路
沿下颌下缘约2cm做横向斜行切口,长约5cm(图5.2)。逐层分离浅筋膜,结扎颈外静脉(EJV),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解剖分离。提起切口边缘,沿切口切缘延长4~5cm分离胸锁乳突肌,直至将其与颈静脉分离。
有时会有极其罕见的情况发生,如颈动脉分叉过低或颈总动脉钙化严重,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完全暴露低位的颈总动脉以便于阻断。我们可以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延长手术切口而分离出甲状舌骨肌。迷走神经通常走行于颈总动脉前方,所以从颈总动脉的前内侧开始解剖。
在切口的上方有时会发现听神经,在分离颈阔肌时可将听神经推向上后方。
对于个别伴有下颌腺肥大患者,其浅叶位于胸锁乳突肌上表面,藏于乳突撑开器的上方。沿胸锁乳突肌肌腱解剖至二腹肌,由底部开始剖出颈内静脉,继续向上直至可见面静脉并将其分离(图5.3)。沿颈内静脉(IJV)前缘游离,可见舌下静脉,因为舌下静脉往往覆盖舌下神经(个别分叉位置较高的患者的面静脉通常覆盖舌下神经)。在分离舌下静脉前,用直角钳平整静脉以确保无可见神经位于静脉下。
游离颈总动脉时注意迷走神经可位于颈动脉分叉下方。迷走神经伴行于颈总动脉向上至切口上缘。然后游离出颈外动脉(ECA)和颈内动脉,血管钳暂时阻断甲状腺上动脉。阻断时,避免损伤咽神经外分支,其通常可见于喉上神经1cm处(图5.4)(见第1章“颈动脉”)。
尽可能解剖颈内动脉至远端,直至动脉出现健康的灰蓝色,表明动脉的该水平无斑块。
延长近端切口
如果颈动脉分叉位置过低,或者颈总动脉远端无法钳夹(由于广泛钙化),需要向近端延长切口。如果切口内无法进一步延长,则需延长皮肤切口。
图5,2颈动脉分叉处的入路切口
图5,3向后牵引颈内静脉暴露分叉部
图5,4喉上神经外支与甲状腺上动脉的关系
延长远端切口
当颈动脉分叉处过高或动脉斑块远端位置高于舌下神经时,需要向远端延伸切口。首先分离二腹肌。然后分离枕动脉(或枕动脉的胸锁乳突肌支),绕过舌下神经。分离出舌下神经便于颈内动脉暴露。颈内动脉与舌下神经伴行。要避免绕行于颈内动脉下的舌咽神经受损。一旦舌下神经与颈内动脉分离,可释放额外2cm的操作空间。
如果斑块位置高于舌下神经或更高,最好的方法就是将颈内动脉转至舌下神经前(图5.5)。于颈内动脉起始段分离,就好比行Ⅰ型外翻,然后将舌咽神经拉向颈内动脉后方。这样便于将颈内动脉向远端牵拉。在颈动脉外翻式内膜切除术后,颈内动脉位于舌咽神经左前方。
经颈静脉后入路在C2水平暴露颈内动脉
颈静脉后*入路将颈内动脉暴露至C1-C2水平。如果必须将颈内动脉暴露于C1水平,就应选择颞颌骨前入路(见下文)。沿颈静脉后入路的切开方式类似于颈动脉分叉的标准暴露方式(图5.6)。区别在于切口位于颈内静脉后及其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图5.5)。副神经定位在乳突端下方2个半横指处。分离出副神经并对其进行保护性的松解,向前拉开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即可暴露颈内动脉(图5.7)。
在此入路中,不需要通过分离面静脉来暴露颈动脉分叉。在迷走神经和颈内静脉前内侧绕过舌下神经,在颈动脉膨大处上方切断颈内动脉。最远可以在喉上神经起始段(发于迷走神经),在C2水平穿过颈内动脉后方处分离颈动脉。在C2水平暴露的颈内动脉后方可见颈上神经节。
图5.5切断颈内动脉起始部后,将颈内动脉置于舌下神经的前方,从而进行远端分离
图5.6从颈静脉后入路进入颈内动脉颈中段。
图5.7将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向前翻转后,分离颈内动脉。
远端延长至C1水平(下颌关节半脱位)
如果需要暴露颞骨下方1.5cm以内,我们可以在皮肤切开前、患者经鼻插管麻醉后,使下颌关节半脱位(图5.8)。半脱位是单侧的,可以在半脱位一侧产生10~12mm的反颌效果。通过鼻棘前和下颌骨周的弓形杆或者钢丝线圈维持下颌骨位置。
分离枕骨动脉和二腹肌。以穿过颈内动脉的舌咽神经为标记,在舌下神经上方切断(图5.9)。应注意避免舌咽神经被牵引或受到热损伤,以防产生吞咽困难。在舌咽神经上方,术者可以用指腹触及锐利的骨性茎突。用剥离子暴露茎突,通过咬骨钳去除其远端的2/3以及附着的韧带。面神经位于茎突后方,如果在这个层面进行电烧灼则会导致热损伤。
图5.8通过经鼻气管插管(中图)及颞颌关节半脱位(右图)来暴露远端颈内动脉有相似的效果。
图5.9远端颈内动脉暴露后的解剖图解。
最好利用一个小的球囊进行颈内动脉的远端控制(图5.10)。使用两根缝线牵引颈内动脉远端边缘,以便在意外导致导管滑脱或球囊破裂时再次插入球囊。
经后入路至颞骨下颈内动脉
也可以从后进入颞骨下颈内动脉。如果从后颈部进入颈内动脉上端,颈内动脉位于骨面颈椎与侧面下颌的凹槽内(图5.11)。经此入路下颌骨不会遮盖或阻碍进入颈内动脉上端的路径。从后面入路*,颞骨下颈内动脉被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所覆盖,需要术者轻柔地拨开神经,从而在该水平松解其下的颈动脉(图5.12)。
图5.10用球囊导管对颞骨下的颈内动脉进行远端控制
图5.11经颈静脉后入路,颈内动脉远端和椎动脉与骨性结构的关系。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颈动脉与椎动脉外科手术学》
会议信息和学习班的发布、咨询、报名,会议直播,参与编译及审稿投稿,品牌合作,请找“神外助理”!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平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