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社鹏版医学百科图解颅内动脉瘤
2021-7-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治疗荨麻疹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
魏社鹏版医学百科——“图解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壁”的“局部扩张”,后者容易“破裂”,导致“颅内出血”。
“未破裂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3.2%,男女比例为1:2。“颅内动脉瘤”是“出血性卒中”的“首位病因”,导致了8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的“几种不同形态”
①“囊性动脉瘤”属于“最常见的类型”。
②“微小动脉瘤”是指“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③剩下的是“感染性动脉瘤”或“霉菌性动脉瘤”,占所有“动脉瘤”的0.6~0.7%。
④“巨大动脉瘤”,是指“直径”超过25mm的“动脉瘤”。
⑤“梭形动脉瘤”指的是一段“宽阔且变薄”的“动脉”。
⑥“夹层动脉瘤”又称之为“动脉夹层”,起始于“动脉管壁”上的一个“细小的撕裂”,血流的“剪切力”,将“壁层”进一步“撕裂”,从而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
⑦“血泡样动脉瘤(Bloodblister-likeaneurysms)”被定义为“小的、基底较广的、源自于无分支”的“颈内动脉末段”的“动脉瘤”,本质上被认为就是一种“夹层”。
⑧“巨大蛇型动脉瘤”,是“巨大动脉瘤”的一种亚型。于年被“Segal”描述为一种有“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
⑨新发“动脉瘤”(Denovo):于年被“Graf和Hamby”首次描述。指的是“动脉瘤”形成于既往正常的、且距离“原发病变”较远的位置。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①单纯夹闭术(SimpleClipping)
②对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技术
③暂时动脉阻断技术
④集成近红外的“吲哚菁绿”的“显微镜下血管造影”
⑤包裹和夹闭
⑥搭桥技术
a.颅外到颅内搭桥
b.颅内-颅内搭桥
⑦“双极电凝”凝固“微小动脉瘤”(microaneurysm)
颅内动脉瘤的经腔内栓塞治疗
①单纯弹簧圈栓塞(SimpleCoiling)
②双导管技术(DoubleCatheterTechnique)
③球囊辅助栓塞(Balloon~assitedcoiling,BAC)
④支架辅助栓塞(stent~assistedcoiling)
有4种类型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
1)单纯支架辅助栓塞技术
2)支架先释放的拦堵弹簧圈(Stentjail)技术
3)支架先释放的推挤弹簧圈(Stentjack)技术
4)Y型支架技术
5)其它“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冰激淋技术(Waffle~cone/icecone技术)
⑤血流导向支架(Flow-DivertingStent)
如“Silk血流导向”(法国),“Pipeline栓塞装置”(ev3,加州),要么是“覆膜支架”,例如“Willis覆膜支架”(上海)。
“血流导向支架”适合于“宽颈的和梭形的动脉瘤”。
⑥“单纯支架”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
对于“颅内夹层动脉瘤”,“单纯支架”通常被用作最有效的方法来“孤立活瓣”、“闭合撕裂”、“重建动脉管壁的完整性”。
⑦挽救技术
用于处理“破裂动脉瘤”或“介入操作过程”中的“血管损伤”。
在极端场合,“可脱性的球囊”被用于闭塞整个“载瘤血管”,作为一个“救命的方法”来阻止“出血”。这将会导致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因而仅被用作最后一个“挽救方法”。
⑧瘤内扰流装置(IntrasaccularFlowDisruptions)
⑨液体栓塞材料
其它治疗策略
规律随访
“规律的血管造影随访”被主张用于那些在“筛查”中发现的“新发(denovo)动脉瘤”。美国卒中协会(ASA)指南认为,在有效的“动脉瘤”治疗之后,应当采用“CTA、MRA、DSA”每6~12个月随访一次“脑血管造影”至少持续5年时间。
“微小动脉瘤”的观望策略
“微小动脉瘤”是否应该被“积极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因为缺乏“大型的临床研究证据”,“微小动脉瘤”的“破裂率”一直未能被确定。但是来自于病例报道的数据认为,直径<1mm的“动脉瘤”的“破裂率”接近于0。因此,一些专家建议采取“观望的态度”。然而,“反对者的态度”认为,受制于“循环”中的“剪切力”作用,“微小动脉瘤”可能逐渐长成“囊性动脉瘤”,所以应当给以“早期治疗”。
动脉瘤治疗的并发症
1.弹簧圈相关的并发症
“弹簧圈飘移”是“栓塞治疗”后最令人担心的“并发症”之一。“Guglielmi等”报道的“弹簧圈的飘移率”为2.3%。“弹簧圈飘移”在“少数病例”能导致“无症状梗死”,而在“极端病例”,因为阻塞了“主要分支”而导致“大的区域性梗死”。大部分“弹簧圈飘移”发生在“栓塞治疗”过程中。“延迟的弹簧圈飘移”则被认为是“血流动力学因素改变”所导致。
2.支架相关的并发症
尽管“颅内支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更新迭代”,但是现有的“支架装置”仍然存在许多“限制”:包括“支架移位和迁移”、“血管损伤”,“栓塞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现有的“商用支架”的“栓塞率”大约为10%,有报道的“支架狭窄率”大约为8%,而“致残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和3%。
3.和“血流导向支架”有关的“迟发动脉瘤破裂”
“迟发动脉瘤破裂”是“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的一个并发症。年Rouchaud回顾分析来35个采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的“个体研究”,包括了81例已经证实的“迟发动脉瘤破裂”。“迟发动脉瘤破裂”发生在第1天内的、第1~7天内的、第7天~30天内、超过1个月的分别为6例(10.3%)、19例(32.8%)、20例(34.5%)和13例(22.4%)。然而,这项研究并没有阐明“总的迟发破裂发生率”。虽然“迟发动脉瘤破裂”的机制知之甚少,“Shobayashi等”于年指出,经过“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后,“动脉瘤内压”并没有降低,尽管“体积”和“血液流入动脉瘤腔的速度”都降低了,这可能才是“动脉瘤迟发破裂”的病理生理机制。
总的结论和推荐
1.未破裂动脉瘤
“未破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尚不确定。
需要将“动脉瘤的形态学”,“患者的共患病”、“个人倾向性”与“治疗团队的擅长”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依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前循环动脉瘤”首选“手术夹闭”后能获得相对“较好的临床效果”,以及“低的复发率和花费”;而“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则能取得“更小的创伤”以及“更好的临床效果”。
针对“更为复杂”的患者,“不同的方法”应当综合考虑:包括“病变切除”联合“搭桥”来治疗“巨大动脉瘤”和“巨大蛇形动脉瘤”;“血流导向支架”治疗“梭形动脉瘤”和“血泡样动脉瘤”。
由于“血管内技术”和“栓塞装置”依旧在迅猛发展,“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方法”很有可能随着“治疗效果”的提高而变得“更加多样”。
2.破裂动脉瘤
针对“破裂动脉瘤”,“ASA和NICE指南”都建议应当首选“血管内弹簧圈栓塞”而不是“外科夹闭”来进行治疗(Grade1B)。
对于“破裂动脉瘤”而言,使用“支架”同样和“增加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相关;因而应当尽可能“被避免”(Grade3C)。
“患者入院时的条件”不论是对“神经外科医师”还是对“血管内治疗专家”的“治疗决策的选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自魏社鹏的点评: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和艺术。只有不断练习和思考,才能逐渐掌握这门艺术!
魏社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