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神经外科DSA介入术,为海岛患者

2022-7-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神经外科介入术让62岁的环卫工人转危为安今年62岁的廖师傅来自江西,五六年前和儿子一起到普陀从事环卫清扫工作,平素早出晚归工作很辛苦,虽然看着很瘦但自己觉着身体还不错。4月12日清晨廖师傅4点出门工作,地扫到8点不到,突然感觉左侧肢体没有力气,扫帚都握不住了,讲话也不利索了,同事发现他凝视不语,情况不妙,立即拨打了电话,几分钟后救护车将医院急诊科。急诊医生查看病情初诊后立即邀请神经外科会诊,经完善脑部CT与CTA(脑血管断层扫描)检查,发现廖师傅右侧颈内动脉远端闭塞,远端不显影,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姚军、主治医师胡黎立即为其完善术前检查,在DSA室全麻下行取栓及血管(球囊扩张)开通治疗,术中血管重建良好。术后廖师傅转ICU监护,两天后转入神经外科病房,术后肌力恢复,对答正常。廖师傅女儿特地从江西老家赶来照顾父亲,看到父亲恢复不错,甚是欣慰。主管医生姚军副主任医师为其做腰穿检查复查术后恢复情况介入手术拆除了长在脑袋里的“炸弹”无独有偶,医院神经外科就连续收治了两位脑血管瘤患者,通过介入手术都转危为安。脑动脉瘤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当其破裂时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动脉瘤又被称为不定时炸弹,当它初次“爆炸”时,有约30%的患者可能因此失去生命,当它再次“爆炸”时,死亡率在70%以上。55岁大叔成功“拆弹”55岁的汪大叔(化名)十天前在与朋友聊天时突发头痛,而且感觉疼得越来越厉害,忍无可忍,朋友紧急拨打了医院急诊。急诊医生为其安排了脑部CT检查,发现大叔的脑部有出血的情况。进一步做了CTA(脑血管断层扫描)检查后,发现其脑部左侧有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直径约8mm。赶来会诊的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雷平告知家属,颅内动脉瘤十分凶险,且汪大伯的血管瘤刚好长在脑部最大的血管即颈内动脉末端,瘤壁菲薄,随时可能再次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有介入手术和开颅手术两种,考虑到风险和创伤,经综合评估,最终决定采取介入手术,神经外科团队在术前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将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做了充分的预判并制定完备的应对措施。当天傍晚大叔就被送入DSA手术室。历经3小时手术,他脑袋里的这颗“不定时炸弹”被成功拆除,大伙这才松了一口气。经过一周左右的后续治疗,目前恢复得很好,不日即可出院。60岁阿姨写了感谢信致谢为其“拆弹”的神经外科医护团队今年刚60岁的刘阿姨谈起自己的这次住院,也是感慨不已,感激之余,她就在出院之际亲自写了一封感谢信。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手术难度大,致死致残率极高。在所有脑卒中病例中,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最高。在脑血管意外中,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首次出血死亡率达30%,再次破裂死亡率高达70%。脑动脉瘤病人一般平时无任何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吴崇光主任医师表示,这种“不定时炸弹”一般与高血压有着密切的联系,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还有一些脑部特殊感染的人群也比较容易得。据科室不完全统计,每月都会收治数名动脉瘤患者,大多数为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神经外科医生也提醒市民,脑力工作者尤其要注意,每年体检时要进行脑血管方面的检查,有研究显示,1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存在脑血管疾病。

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团队

神经外科专家专科门诊安排:吴崇光主任医师,周三上午,(左三)王雷平副主任医师,周五上午,(右三)姚军副主任医师,周一上午,(右二)胡黎主治医师,周四上午,(左二)孙聪主治医师,周二上午,(右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kedaliyang.com/dmlys/13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