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近十年未批新药的领域,谁能先跑出来
2024/8/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
vb动脉网
溶瘤病毒疗法能够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并造成肿瘤细胞裂解而不影响正常细胞,具有复制高效、杀伤效果优良和毒副作用小等特点,曾被视为癌症治疗的“里程碑”,但多年以来的临床试验都不算顺利。
近期,一项小型3期试验的积极临床结果让溶瘤病毒领域再次掀起希望的波澜。1月初,CGOncology宣布FDA已授予其溶瘤病毒疗法CG快速通道指定和突破疗法认定,这是一种膀胱内给药的溶瘤病毒疗法,临床3期试验的中期分析结果显示,75.5%可评估疗效的患者在任何时候都达到了完全缓解。
业界评论其“可能撼动溶瘤病毒世界”,甚至表示“可能成为在美国获批的第二个溶瘤病毒疗法”。
中后期成果有所收获之外,溶瘤病毒领域今年也有不少早期研究进入临床,如美国FDA批准了两种更具创新性的、以新型嵌合病毒为基础的溶瘤病毒疗法进入IND,嵌合病毒可自主优化组合、表达对抗肿瘤免疫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或信号分子;国内也有多家企业获得批件,进入临床阶段的溶瘤病毒研究数量大幅增加,其中不乏中美双报项目。
在今年国内的一些溶瘤病毒会议中,能明显从人头攒动的现场感受到参会热情的提升。有从业者表示:“这几年下来,大家对溶瘤病毒疗法的认知更深了,安全性和接受度较以前有很大提高,PI也持更加积极的态度。新机制、新靶点不断涌现,国内源头创新充足,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也大,可以说是充满希望的。”
溶瘤病毒已有百年历史,但唯一在世界范围获广泛认可并且通过FDA批准的溶瘤病毒是安进的Imlygic。FDA自年批准Imlygic后,便再也没有批准一款溶瘤病毒产品。其他四款在不同国家地区上市的药品分别为赛百诺的今又生、Latima的Rigvir、三维生物的安柯瑞以及第一三共的Delytact。
沙利文数据显示,预计05年全球溶瘤病毒市场规模达到67.9亿美元,00~0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05年中国溶瘤病毒市场规模达到10.4亿美元,00~0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3.4%。
03年对溶瘤病毒来说,是黎明吗?
美国明星公司倒下,国内百花齐放对溶瘤病毒领域来说,今年的一大噩耗是美国溶瘤病毒明星公司Oncorus的倒下。Oncorus诞生于FDA首肯溶瘤病毒的年,股价曾一度超越35美元/股,公司市值接近10亿美元。Oncorus还曾与默沙东合作,评估核心管线ONCR-针对晚期和/或复发性皮肤、皮下或转移性淋巴结实体瘤患者的与K药联用效果。
但Oncorus的研发进展缓慢,ONCR-和K药联用的1期临床结果不尽如人意,随后这条管线被砍,剩下的3条研发管线直到公司在今年6月宣布解散时,也还未进入临床1期。
Oncorus的技术路线较为复杂,旨在利用LNP将能够编码病毒的RNA(vRNA)递送至肿瘤细胞,并在肿瘤细胞中进行复制扩增,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既是溶瘤病毒,也是RNA药物,被称为静脉给药自我扩增RNA药物。
在大环境不佳的03年,这样一家前路不明、产品缺乏说服力的公司倒闭,也是一种必然。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中国在溶瘤病毒领域百花齐放,国内布局的企业近50家,今年收获颇丰。
国内溶瘤病毒企业的管线模式分为License-in和自主研发。例如乐普生物、恒翼生物、阿诺医药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的溶瘤病毒候选产品,均已进入临床3期试验阶段。其中乐普生物引进了前文中CGOncology的CG。
自主研发的溶瘤病毒产品也在快速推进,公司以滨会生物、复诺健、亦诺微、康万达等为代表。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公司创始人都对疱疹病毒、腺病毒做了多年的科学研究。其中滨会生物的BS针对黑色素瘤试验已在中国进入临床3期。
今年可以看到有近15款国内自主研发的溶瘤病毒产品新获临床批件,病毒类型多样,其中不乏靶点创新以突破现有瓶颈的潜在“first-in-class”创新药。
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