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专栏李晓东1例弹簧圈技术治疗A型夹层
2021-1-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在腔内技术和器具飞速发展的当下,腔内修复手术已逐步成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流治疗策略。虽然腔内手术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必须警惕其可能会产生的并发症,其中以逆行性A型夹层最为致命。但也有因支架头端裸露的金属导致的医源性破口产生的A型夹层,虽报道较少,但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在近期的学术会议上,来医院的李晓东教授分享了1例TEVAR术后医源性A型夹层病例的诊疗过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会议精彩回看)
病例分享
病例资料(男性,43岁)主诉:突发剧烈胸痛。
现病史:2个月前因“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术程顺利,术后复查主动脉CTA恢复满意,常规出院。
复查主动脉CTA:并发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头臂干动脉受压明显。
手术策略:弹簧圈栓塞术。
术前造影:明确破口的位置,并确定该A型夹层为孤立的腔隙。
手术过程手术过程:选用了较大的钻石型弹簧圈;释放弹簧圈,在释放初期中能明显感到血流的冲击,释放完全时,血流的冲击感消失;
术后复查术后一个月CTA:夹层消失,血管内径恢复满意,头臂干动脉管腔恢复满意。
术后总结
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的Ⅰ型、Ⅱ型和Ⅲ型内漏问题,应用弹簧圈栓塞技术可获得满意效果。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手术后并发支架源性A型夹层时,除了外科途径解决外,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应用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其适应证有待进一步探索。弹簧圈类型恰当的选择与良好疗效有直接相关性。此外,夹层内血流动力学的分析判定对弹簧圈栓塞技术取得成功意义重大。扩展阅读
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应用GDC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项新的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策略。弹簧圈治疗动脉瘤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填入弹簧圈而使得进入动脉瘤腔内的血流减少,而且弹簧圈越密集,阻挡血流进入动脉瘤的效果越好。长期以来,术者常选择更高的动脉瘤固体填充密度以提高动脉瘤的治愈率。但是,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血管外科医师发现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动脉瘤常有复发的情况。为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目前很多血管外科医师会选择采用弹簧圈和支架植入术或球囊扩张的联合术式处理动脉瘤。此外,弹簧圈栓塞术还常被应用于TEVAR或EVAR术后内漏问题的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