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动脉压迫综合征
2017-4-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腘动脉压迫综合征
腘动脉压迫综合征(poplitealarteryentrapmentsyndrome)是腘窝肌肉和腘动脉先天发育异常使腘动脉受压而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外伤引起者也偶于报到。本病是一种少见和缺乏特征性表现的疾病。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下肌肉发达的男性,不少是现役军人和喜爱运动的青少年。我国截至目前报到尚不足25例,可能是因为为对此病缺乏认识而忽视或误诊所致。
一、病因病理
腘窝是以肌肉为标志的棱形间隙。在腘窝上端外侧有股二头肌,内侧有半腱肌和半膜肌,下段外侧有腓肠肌外侧头和跖肌,内侧有腓肠肌内侧头,腘窝底部是股骨下端和腘肌。腘动静脉并行,从内收肌管出来后和胫神经一起进入腘窝,出口于腘窝背面。腘窝内的组织,特别是起始于股骨下端的腓肠肌两侧头发育和血管走形异常,是引起此病的基本原因。特别是腓肠肌外侧头附着点过高、移位或增生以及有纤维韧带形成,对腘动脉产生机械性压力。长时间就会使腘动脉产生器质性病变。有的病人也可因腘动脉受压血栓形成或动脉纤维导致动脉瘤而引起本病。
二、分类
按解剖学观点,一般对此病分为四型:
Ⅰ型:腘窝解剖关系正常,只是腘动脉在腘窝上端离开静脉,行走在腓肠肌内侧,然后在此肌的前面穿过与静脉并行。此型占总数的60%。
II型:腓肠肌内侧头的起始点明显升高,腘动脉走形与I型相同。
III型:腘窝半膜肌、比目鱼肌和跖肌等软组织发育异常及腘窝外伤或手术瘢痕挤压腘动脉者。
IV型:腘动脉与腘静脉或(和)神经同时受压。
三、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男性,约占总数的90%;发病多在30岁以下,约40%为双侧性;约40%病人无症状。
1.腘动脉闭塞前一般病人均已间歇性跛行开始,在步行或跑跳中感到小腿和足有痉挛性疼痛,以及麻木无力,被迫停止后症状消失,有时病人在疾走时无明显症状,但在慢步时有跛行。有的在跑跳后出现症状。有时病人也会因长时间特定姿势导致腘动脉受压而出现症状,如日本病人习惯屈膝盘坐而致腿脚麻木。
2.腘动脉闭塞后会出现慢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所共有的症状,如患足畏寒、末梢动脉搏动消失,间歇性跛行和肌肉萎缩等,但引起肢体溃疡、坏疽和明显静息痛者实属少见。
四、诊断要点
(一)症状体征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患侧足主动跖屈或被动背屈时,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高度提示为本病。
(二)辅助检查
1.多普勒超声踝部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诊断,即在自然位置测踝部血压,再嘱病人作患侧足跖屈,或检查者用力使患侧足被动背屈并保持其主动跖屈或被动背屈的体位,再测踝部血压,动脉压降低为阳性。虽有一定的假阳性,但有助于诊断。
五、处理原则
鉴于本病有一个从功能性向器质性发展的病理过程,所以要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施行矫正手术。常见的治疗方法有:
1.药物治疗使用抗血栓药预防血栓形成,对不宜实行手术或术后再闭塞者,可参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方法。
2.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肌腱松解术、腘动脉重建术、交感神经切除术及腘静脉和胫神经松解术
六、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病人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有无外伤史、感染史,有无先天性疾病、出血性疾病。
2.身体状况
(1)局部:有无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2)全身:有无肌肉萎缩等症状。
(3)辅助检查:了解多普勒超声和动脉造影结果。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家庭成员能否给予病人足够的支持。
(二)术后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和麻醉方式。
2.患肢血液循环包括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颜色、动脉搏动有无异常。
3.康复情况局部切口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能否早期临床活动及正常行走。
七、护理诊断
1.潜在(或已存在)的组织灌注异常由于动脉血流障碍所致
2.舒适改变由于疼痛、组织缺血引起。
3.潜在并发症感染由于组织营养障碍或术后切口感染所致。
八、护理目标
1.病人组织灌注量增加,能满足机体需要。
2.病人疼痛减轻,感觉舒适。
3.病人术后未发生感染。
九、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病人因疼痛、对疾病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对本病的治愈缺乏信心,护士要及时向病人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树立病人的信心以更好的配合治疗。
2.体位病人休息或睡觉时,应采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更易灌流至下肢。同时要嘱咐病人避免长期保持同一姿势,避免将一腿搁至另一腿膝盖上,压迫腘动静脉。
3.患肢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注意患肢保温,过动脉闭塞后病人常有患肢怕冷畏寒,要避免患肢暴露于寒冷环境中,同时也要避免使用热水袋等给患肢直接加温。
4.功能锻炼指导病人Buerger运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5.术前准备按血管外科书前常规护理。
(二)术后护理
1.执行硬膜麻醉术后护理常规。
2.体位麻醉清醒后给予头低脚高位。
3.病情观察
(1)观察患肢远端的血运:包括病人有无患肢远端疼痛、感觉异常、麻木等,注意有无皮肤色泽及温度改变,并经常触摸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与主管医师取得联系,并及时处理。
(2)观察出血倾向:如引流量及其性状、有无切口出血及渗血、有无血尿等。
4.疼痛护理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可使病人增加活动量,配合执行有关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肢的血液供应,但应避免药物成瘾。术后除常规使用较强的止痛药物外,应根据手术效果决定止痛药物的应用。
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术后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密切监视心率、呼吸及体温等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情况,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保证伤口及其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遵医嘱给予抗生素,以防止移植血管或切口的感染。密切监测和及早发现各种感染征象,如体温升高、切口处的红肿热痛、脓性引流液浸湿和污染切口敷料等。
十、护理评估
1.病人组织灌注量是否增加,能否满足机体需要。
2.病人是否主诉疼痛减轻,感觉舒适。
3.病人术后是否发生感染。
十一、健康教育
1.行为指导避免久站久坐,将一腿搁至另一腿膝盖上,避免患肢暴露于寒冷环境中,同时也要避免使用热水袋等给患肢直接加温。指导病人行Buerger运动,促进侧肢循环的建立。
复查指导出院后3~6医院复查彩超,了解血管通畅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相对关系。
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白癜风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