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腘动脉瘤2例报道
2016-9-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腘动脉瘤2例报道
1.临床资料病例1,女,78岁,因发现左腘窝处搏动性肿块3个月,左下肢胀痛不适1个月于年3月25日入院。既往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陈旧脑梗。查体:右侧腘窝处可触及弥漫性搏动性包块,约10cmx7cm大小,轻度压痛,左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血管超声:左侧腘动脉假性瘤。下肢动脉CTA:左腘动脉假性瘤,附壁血栓形成。因患者高龄,全身状况差,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无法俯卧位,不能行常规动脉瘤切除及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于是考虑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局麻下右股总动脉逆行穿刺置管,“翻山”造影见左腘动脉假性瘤(图1A),于动脉瘤破口处置入一根VIABAHN覆膜支架(6mm×50mm),再次造影见瘤体被完全隔绝,无内漏(图1B)。患者术后左下肢胀痛即刻明显缓解。复查下肢动脉CTA见:左腘动脉瘤体被完全隔绝,支架内血流通畅,无狭窄及内漏(图1C)。术后阿斯匹林mg/天抗血小板治疗,门诊随访6个月,期间未限制其左膝关节屈伸活动,定期复查彩超见覆膜支架通畅,下肢血循环良好,左腘窝处搏动性肿块消失,无明显不适。病例2,男,60岁,因发现左腘窝处搏动性肿块1年,左小腿胀痛不适加重2周于年6月15日人院。既往史:双侧大隐静脉曲张20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病史,膀胱癌及外耳道黑色素瘤病史。查体:左侧腘窝处可触及圆形搏动性包块,约5cmx6cm大小,边界清楚,轻度压痛,左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可触及。血管超声:右侧腘动脉真性动脉瘤不除外。下肢动脉CTA:左侧腘动脉真性动脉瘤,约4cmx4cm大小(图2A)。因患者下肢浅静脉曲张无法取大隐静脉常规行动脉瘤切除及自体血管转流术,于是考虑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局麻下右股总动脉逆行穿刺置管,“翻山”造影见左腘动脉瘤形成(图2B),根据术前测量数据于动脉瘤处置入一根VIABAHN覆膜支架(6mm×mm),再次造影发现动脉瘤近端有严重的Ⅰ型内漏(图2C),考虑因遵循常规(通常腘动脉直径5mm-6mm)以及测量误差等原因,导致所选覆膜支架直径略小于瘤体近端所谓“正常”动脉直径,因此瘤体未能被被完全隔绝。术后观察2天,见左腘窝处腘动脉瘤搏动较前无缩小,于是行左腘动脉瘤探查缩缝术,术中见动脉瘤内漏严重,切开动脉瘤壁,切除多余的动脉壁,围绕VIABAHN覆膜支架行动脉瘤缩缝,完成操作后见动脉瘤体消失,无内漏。术后恢复顺利,触及腘窝处搏动性肿块消失。门诊随访3个月,复查下肢动脉CTA见:左腘动脉瘤消失,覆膜支架内血流通畅,无狭窄及内漏(图2D)。术后阿斯匹林mg/天、波立维75mg/天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然后改为阿斯匹林mg/天。随访期间彩超复查见覆膜支架通畅,下肢血循环良好,屈伸膝关节无受限。
2.讨论
腘动脉瘤是下肢最常见的动脉瘤,约占周围动脉瘤的50%-70%。通常以腘窝部搏动性肿块,足及小腿缺血,或压迫临近组织为主要临床表现。未经治疗的腘动脉瘤的可以发生动脉瘤体破裂大出血,瘤体内附壁血栓形成,一旦出现小腿动脉栓塞可出现严重缺血,不及时处理肢体截肢比率很高,通常主张积极治疗。
腘动脉瘤的标准治疗是通过手术行腘动脉瘤切除自体或人工血管原位置换,或行人工血管旁路搭桥。因腘动脉跨越膝关节,需要反复屈伸膝关节,所以选择移植血管时,自体大隐静脉通常为首选,而人工血管远期通畅率较低,通常较少采用。但对于同时合并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则无合适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另外高龄患者有多种合并疾病患者,开放手术创伤大,麻醉风险也较大,另外一些老年患者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俯卧位。覆膜支架的出现,尤其是可以跨越膝关节覆膜支架的出现,给这些存在手术禁忌或不能选择自体大隐静脉移植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年以来有国外学者选择腔内技术治疗腘动脉瘤的报道[1],国内学者也开始类似的报道[2][3],但病例较少。
这2例患者使用了VIABAHN覆膜支架,其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径向支撑力及抗短缩性,是目前惟一被美国FDA批准用于股浅及腘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的覆膜支架。我们用于腘动脉瘤的治疗,目前看来短期治疗效果满意,其远期治疗效果还需更多病例和进一步随访进行检验。
图1A图1B
图1C
图2A
图2B图2C
图2D
转自血管病网,作者张望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