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慢性闭塞治疗附1例
2019-1-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吴中学老师说过:“不管用什么招,治疗效果好就行。”
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采用部分栓塞,慢性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成功病例。
动脉夹层发生于动脉管腔内的血流侵入血管壁内,其机制通常是动脉血流经过血管内膜上的破损处侵入,并扩散于动脉壁的各层组织结构中。发生于硬膜内VA的夹层构成了硬膜内血管夹层的80%,并且VA硬膜内部分(V4段)的夹层经常表现为V3段的夹层向颅内延伸到V4段。
▲夹层动脉瘤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硬脑膜内夹层动脉瘤是是梭型的,神经外科经典的针对囊状动脉瘤的夹闭手术受到限制。因此,血管内治疗被认为是硬脑膜内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对于椎基底系统的梭型和急性硬脑膜内夹层动脉瘤来说,血管内应用弹簧圈永久栓塞载瘤动脉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闭塞之前常对受累的血管进行闭塞实验,从而评估闭塞受累血管是否安全。另外,保留载瘤动脉的介入治疗,对于病变广泛,且不能适应血管闭塞实验的患者也是有益的。
病例摘要:
男患44岁无诱因突发头部剧痛6小时入院。入院查体:血压:/mmHg,心率:70次/分。意识呈朦胧状态,时有躁动,表情痛苦,双侧眼球活动正常,双侧瞳孔等大整圆,对光反射存在,颈强征阳性。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病理反射可疑阳性。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评分2分,改良Fisher分级Ⅲ级。
▲入院时头CT所见
VA硬脑膜内夹层的影像学特征:①节段性狭窄,即所谓的“线样征”;②局部血管节段性狭窄与扩张交替形成的“串珠征”;③夹层动脉瘤(可能表现为梭型或囊状)“双腔征”,④或血管的锥形变窄。▲术前CTA见左椎夹层动脉瘤(红箭)
于入院后次日在全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及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左椎动脉造影所见
▲右椎动脉造影所见
治疗策略的考量:1、该患者为单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我首先选择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闭塞。2、鉴于夹层动脉瘤远端血管的严重狭窄,保留血管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担心支架是否能够顺利张开。3、
球囊闭塞实验(Balloonocclusiontest,BOT):对于按临床标准方法通过(BTO)实验的患者,有报道指出5-20%的患者在闭塞血管后数小时到数天内仍可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并且该患的意识状态,难以配合试验。4、病人的经济状况不佳,支架、球囊及术后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的经济负担。
基于上述原因的考量,我们决定采用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不完全栓塞,慢性闭塞的治疗方法。
于全麻下行保留PICA的夹层动脉瘤栓塞术。6F导引导管、.微导丝、Echelon14微导管、弹簧圈:3Daxium6/20、5/15。HelixAxium5/15、4/10、2/4。术中造影见载瘤动脉有血流通过,但明显延迟,决定结束手术。
.
▲术后DSA所见,载瘤动脉未完全闭塞
术后病人无新发神经功能缺失,继续应用止血药,术后第1天行腰大池引流,共4天。术后13天,神经系统无异常出院。
介入术后3个月复查CTA见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无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由于弹簧圈的干扰,同侧PICA显示不清。
▲介入术后3个月CTA所见
术后18个月复查全脑血管造影,见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PICA)保留完好。患者无神经的功能缺失。
▲DSA所见
小结:因为硬脑膜内夹层动脉瘤是是梭型的,神经外科经典的针对囊状动脉瘤的夹闭手术受到限制。因此,血管内治疗被认为是硬脑膜内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对于椎基底系统的梭型和急性硬脑膜内夹层动脉瘤来说,血管内应用弹簧圈永久栓塞载瘤动脉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闭塞之前常对受累的血管进行闭塞实验,从而评估闭塞受累血管是否安全。另外,保留载瘤动脉的介入治疗,对于病变广泛,且不能适应血管闭塞实验的患者也是有益的。
虽然本例治疗是成功的,但不完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闭塞,仍存在术后出血的风险,术后持续的抗纤溶治疗是必要的。因此,如何平衡完全闭塞后潜在的缺血事件及不全闭塞后可能的出血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王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