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导读肝吸虫病人肝切除术后并发难治

2017-7-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难治性胆漏是指胆漏超过4周未愈或需要再次手术治疗才能痊愈者,临床上较少见到。肝吸虫病由于其肝胆管的病理改变,行肝切除术后胆漏发生率颇高,达17.66%,并易导致难治性胆漏,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年1月~年12月,我院对10例合并肝吸虫病肝切除术后难治性胆漏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39~73(59.5±10.2)岁;肝吸虫病合并肝癌(包括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行肝切除术9例(附加T管引流1例),肝吸虫病合并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入胆道行病变肝段切除加T管引流术1例。肝吸虫病肝内胆管扩张程度评价:Ⅱ级2例、Ⅲ级8例。

1.2手术方法

在入肝血流控制下进行,断肝实质用Ligsure;肝段切除的创面拉拢缝合,或喷涂医用凝胶;半肝切除或联合肝段切除不能拉拢缝合的,用带血管蒂大网膜包裹或彻底止血后任创面开放。附加T管引流的,完成肝切除后切开胆总管安置T管引流。肝创面或肝下置胶管引流,术后按肝切除术常规处理。

1.3结果

术后第1、2天从腹腔引流管突然引出胆汁样液ml各1例,经急诊再次手术,作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和肝断面胆漏口缝合修补,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3、5、9天由腹腔引流管引出少量胆汁样液绵延不愈各1例,其中1例经内镜逆行胆总管乳头肌切开(EST),2例经保守治疗后愈合;1例拔T管3周后原T管引流口漏,通过原T管瘘道置管冲洗和药物驱虫,胆道通畅后愈合;4例为术后11~37d,因腹痛、发热等症状经B超或CT扫描确定肝断面周围积液,经穿刺或切开引流而证实为胆漏,其中2例保守治疗后愈合,另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4个月因肿瘤复发、胆漏未愈肝衰死亡。痊愈的6例非开腹再次手术者,从发现胆漏到愈合时间平均为(41±24.6)d。

2护理

2.1引流液的观察

正常情况下,肝脏手术后腹腔引流管都会引出多少不等的淡红色血性液,手术创面大、肝硬化和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引流量会较多;当血性液突然增多、变浓、出现凝血块、引流管易阻塞时,提示创面出血;单纯出现多量血性液可能是凝血机制障碍,必须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术后早期,腹腔引流液中出现少量胆汁样液,送检胆汁试验阳性,即可诊断为胆漏。这种情况更多见于肝吸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多为肝断面上小胆管渗漏,只要病人情况良好,无明显腹膜炎或腹膜炎趋向局限者,以保守处理为宜,保持引流通畅,大都能自行愈合。但必须动态观察引流液的量和质,如果胆汁样引流液逐渐增多、变浓或感染变脓浊都提示转向难治性胆漏。如突然出现多量胆汁样引流液是大胆管漏胆。由于肝吸虫病可伴胆汁分泌亢进,一旦肝断面大胆管结扎脱落,突然引出大量稀薄胆汁是其特点。本组出现2例。要及时发现,在腹腔炎症反应尚未严重之前再次开腹处理,避免病人发展至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长期胆漏等严重后果。

2.2腹部情况的观察

术后腹痛、腹胀和发热是腹部大手术后的创伤反应和腹膜炎的主要表现,必须严密观察腹部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我们用疼痛

尺作腹痛评分,每天4~6次,交接班时经两人同时观察,便于前后对比。每天由值班或责任护士和主管医生同时确认腹痛、腹胀的程度和范围1次,并做好记录,避免主观因素影响诊断。腹痛常于术后2~3d逐渐缓解,术后3--5d随着胃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腹胀也随之消失。如术后超过3d上述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缓解,或一度缓解后又再次加重,应警惕胆漏发生,及时作CT扫描或超声检查,有局限性积液的,应及时作穿刺确诊。我们的经验是:肝吸虫病趋向于发生迟发性胆漏。术后早期发生的,以腹胀、腹痛为主要表现,越往后才发生的,以发热、腹痛为主。本组10例中,术后3d内发生的胆漏以腹腔引流出胆汁为首发症状,而其它7例都是以腹痛、腹胀、发热等为首发。此外,本组4例胆漏发生在出院之后。因此,出院前必须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出院时登记有效的联系方式,以方便随防。

2.3胆漏的护理

2.3.1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肝吸虫病重度胆管扩张者,肝切除量大、特别是半肝以上切除者,术后早期有可能发生大胆漏,这种胆漏及时手术效果良好,迟则危及生命。因此,要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术前进行充分的知情告知,使患者和家属理解再次手术的必要性。本组2例再手术的患者术前准备充分,顺利完成手术,病人转危为安。

2.3.2引流管的护理

T管引流有助于预防肝吸虫病重度胆管扩张者术后发生胆漏,其护理重点:(1)由于本病胆汁分泌量大,胃肠功能恢复后可将T管抬高,一般高于肋弓水平10~30cm,可使部分胆汁排入肠道,防止胆汁损失过多造成电解质紊乱和消化功能障碍;(2)T管冲洗和造影要注意无菌操作,尽量保持管道系统密闭状态,对需要更换引流袋、冲洗管道和拔管时,均由护士配合医生,在严格的消毒下进行,防止腹腔逆行性感染;(3)本病胆汁常呈絮状、污秽样,术后早期及驱虫期间可混有大量成虫,但胆汁的基质是清稀的,成虫体积虽大,但柔软而扁薄,通过性能好,一般不易阻塞导管;但随着引流时间延长,容易合并感染,此时胆汁可变得浓稠,与虫体结成团容易造成阻塞;阻塞与炎症又常常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本组发生1例,我们配合医生采用80cm长F5介入导管和导丝插入T管疏通管

道,通过T管进入肝胆管内冲洗,效果较好。对引流胆漏的腹腔引流管,同样采取上述的冲洗方法,既有解除阻塞恢复通畅,又有治疗感染,促进愈合的功效。本组配合应用人工肛门袋,采取持续冲洗的方法治疗3例胆漏合并感染患者取得成功。

2.3.3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护理和人工肛门袋的应用

长期的引流,导管周围瘘道容易松动,此时容易发生导管脱落和管周溢胆。为防止引流管脱落,可子患者上腹部松紧带,再将引流管妥善固定在腹带上。对引流管已脱落,瘘腔较小、瘘道已经稳定的,可接上一次性肛门袋。按管口(瘘口)大小,将底板剪出合适孑L径,注意孔径不宜过大,以防胆汁外渗刺激皮肤,边距大于管口(瘘口)0.5~1.Ocm即可,最后除去底板外的粘纸贴于管口(瘘口)位置,轻压胶片环及其周围,使其紧贴皮肤,用造口袋尾端包住夹子再与外夹相扣,使造口袋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引流液即可集聚于袋中。本组3例患者发生引流管周围溢胆,当体位改变、咳嗽、打呃时,常突然涌出大量胆汁,造成敷料、衣服、被褥等污染,给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我们采用一次性肛门袋,按上述方法剪7L,先将引流管(或T管)穿过底板剪子L,再将底板外的粘纸贴于引流管周围皮肤,引流袋尾口包绕引流管再用橡皮圈扎紧,这样使进入引流袋的胆汁不能漏出,引流管又不扎死以保持畅通,冲洗液也很方便地引流到袋内,有效防止了胆汁刺激周围皮肤。10例病人在置管期间局部皮肤完好,无瘙痒、炎症等。

2.3.4营养支持

难治性胆漏多发生在肝吸虫病肝胆管扩张严重者,肝脏甚至可呈蜂窝样、泡沫样改变,肝功能、消化功能都会受到影响,部分病人同时存在病毒性肝炎的双重损害,更加重了肝功能的影响;手术创伤、感染等消耗大量的蛋白质,处在高代谢状态;肝吸虫病的胆汁分泌亢进,可加重水、电解质的紊乱。综上因素,本组病人的营养失调更为突出。禁食期间根据引流量及身体的消耗计算每天的

静脉补液量及电解质、白蛋白、血浆、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以增加营养和护肝治疗,胆汁引流量大的患者应适当补充碳酸氢钠维持酸碱平衡。无进食禁忌的患者尽量在消化道补充营养,以保持消化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还可舒张Oddi括约肌,降

低胆道压力,也可避免长期静脉营养造成的并发症。在给患者进食时应循序渐进地安排饮食,少量多餐,从流质开始逐渐向半流质过渡,指导进食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多进鱼、肉沫汤、鸡汤等,进食早期少食牛奶、蛋类及含糖食物,以免产气过多引起腹胀。同时注意从食物中补充电解质,如桔子、橙子、香蕉、饮用盐水等。本组病人能根据不同时段适时补充营养,无营养不良等表现。

2.3.5迟发性局限性胆漏的引流

本组4例患者在术后11--37d,因腹胀、腹痛、腹部不适、打嗝、发热等症状和体征,经复查B超或CT扫描确诊为局限性腹腔积液,考虑为迟发性胆漏。我们首选中心静脉插管包(F16)穿刺置管,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病人易于接受等特点。但是,一旦引流液变得黏稠、引流不畅时,应及早扩大瘘道,置入F22以上的引流管,确保引流畅通。本组4例患者穿刺引流后,有2例需要改置大管,达到了通畅的引流和冲洗,避免了炎症加重和扩散,促进了胆漏愈合。

(参考文献略)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
兰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kedaliyang.com/dmlyy/72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