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怎样选择
2020-12-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前期症状 http://m.39.net/pf/a_7696544.html
处理动脉瘤可靠的手术方式有哪些呢?
对于颅内动脉瘤手术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式是开颅手术,从动脉瘤外部到达病变,最后夹闭瘤颈,将动脉瘤隔离在正常血管之外;第二种方式是血管内治疗(介入治疗),最通用的方式是针对窄颈动脉瘤的固体弹簧圈栓塞(GDC栓塞),通过股动脉穿刺插管直达动脉瘤内部,然后引导弹簧圈填塞到动脉瘤内部,直至完全填满,并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完全隔离,达到防止出血的目的。对宽颈动脉瘤可用支架或球囊辅助、密网支架等术式,早期支架主要起“脚手架”作用,将弹簧圈拦住防止脱入载瘤动脉;而后期支架的血流导向作用慢慢突显。
1、开颅手术如何做?
动脉瘤开颅手术示意图
颅内动脉瘤的两种手术方式(开颅或介入栓塞),其中开颅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高,但复发率较低;而介入方式属微创手术,并发症较低,但复发率相对较高。年ISAT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年,介入组致死致残率显著低于开颅夹闭组,主要原因是介入组操作相关并发症较低(开颅组19%,介入组8%);介入治疗的复发率较开颅夹闭高,当然有些并发症发生与医生操作相关,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步提高。
其实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千秋,具体选择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与术者经验而定,其中家属的意见也很重要。目前医疗界有一种共识,就是对动脉瘤患者必需要交待存在这两种手术方式,对于从技术上既可行开颅夹闭又可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推荐行介入治疗。
二、动脉瘤手术的风险有哪些?
疾病自身有风险,手术也有风险,因此积极治疗需谨慎。选择的关键是把握好手术干预风险与疾病自然风险的平衡,两权相较取其轻。
介入和开颅两种手术,均存在一定风险。第一位风险,也是最重要的,术中破裂出血或术后出血,在手术过程中,操作会对动脉瘤壁形成机械性的直接或间接刺激,可能会撕破这个破口,出现严重后果;第二位风险,就是出现脑血管痉挛或脑缺血/脑梗塞,血管内或血管外操作均可引起血管痉挛,甚至完全闭塞,引起严重功能障碍;第三位风险,是动脉瘤复发,瘤颈残留或不完全栓塞,最终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形成复发,部分复发可能会再出血,但多数情况下及时发现后行补充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这些风险大多较小,发生严重的残疾性并发症(如偏瘫)的几率更小,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手术风险约为3%-5%。
三、目前动脉瘤手术的发展趋势?
手术治疗是医学中进展最为迅速的,其中以神经介入发展更快,主要因为广疾病谱和新介入器械的发明。
四、如何保证手术更加安全?选择能更优吗?
每一例患者都是独具个性的,因此每一次选择都是个性化的治疗。事关患者安全的手术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手术风险,我们能预估吗?
体外模拟是一条道路。通过体外模型,目前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按真实的比例与形态打印出动脉瘤,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术前计划模拟一遍,如彩排、演习或预演。通过这种体外模拟可以熟悉操作,同时发现问题并在实际操作中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从而追求最大程度的手术有效性与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分析是另外一条道路。动脉瘤手术不仅仅是一个解剖修复的问题,更是一个动力学机制纠正过程。通过计算机血流动力学分析,有助于分析手术中的关键点,比较多种不同方案并找出最优,为有效性和安全性找到一个最佳平衡。比如密网支架治疗动脉瘤,是否需要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复发后更好的治疗是什么,CFD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判断。
基于更多医生经验的人工智能算法与选择,可以保证手术更好的安全性。我们能否从成千上万的以往病例中得出一些经验,用于指导我们下一步临床?其实目前临床我们做的正是这样,但普适性原则应用到个体存在一道鸿沟,对于个性化的病例我们依赖更多的是医生经验。
脑血管预防与治疗北京普华脑科联盟专注神经领域发展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