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形成与该部位血管
2016-1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涉及到基因、解剖、环境和血液动力学等因素。颅内动脉瘤好发于动脉壁面切应力高的部位,如血管树形状分叉处。血管壁面切应力可以引发该部位血管壁结构受损,与动脉瘤的发生有关。美国哈佛医院神经外科RoseDu博士等对大脑中动脉(MCA)分叉处动脉的形态与动脉瘤形成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表在年6月的《Neurosurgery》杂志。
该研究从年至医院收治的例动脉瘤患者中,选取73例MCA分叉处动脉瘤作为研究组,该组不包括与AVM相关的MCA动脉瘤和无CTA的患者。将MCA分叉处动脉瘤患者的对侧正常MCA作为对照组A组,进行自身对照;并选37例无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烟雾病、严重卒中、基底池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脑出血、硬膜下血肿和Willis环动脉异常者作为对照组B组(表1)。
表1.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特点比较。
采用3Dslicer软件建立CTA发现的MCA分叉处动脉瘤和瘤体周围血管的3D模型,并测量MCA周围主要血管的直径、血管与血管之间的夹角(图1)。包括载瘤动脉M1段和分支的直径,以及分支间的夹角。血管直径的计算公式为(D1+D2)/2;D1为动脉瘤近端血管直径,D2为同一血管上D1×1.5倍处血管直径。
图1.MCA分叉处动脉瘤和周围血管形态的3D模型图;测量载瘤动脉及其分支的直径和分叉处夹角,分叉处夹角指MCA两个分支在血流方向上形成的角。
单因素变量分析显示研究组患者自身比较结果,MCA分叉处动脉瘤的发生与载瘤动脉直径较细(OR0.25,95%CI0.-0.,p<0.01)以及分支间夹角较大有关(OR1.01,95%CI1.-1.,P=0.04)。在多因素条件性Logic回归分析中,修正其它变量后表明载瘤动脉直径较细(OR0.20,95%CI0.-0.,P<0.01)和分支间夹角较大(OR1.01,95%CI1.-1.,P<0.05)与MCA分叉处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更为密切。与对照组B组患者比较,MCA分叉处动脉瘤发生与载瘤动脉直径和分支间夹角的联系不明显(表2)。
表2.MCA分叉处动脉瘤形成因素的统计学分析。
瘤体周围血管解剖特点或许对该部位的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成为动脉瘤形成的风险。RoseDu等的研究证明:直径较细以及血管分支间夹角较大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形成有显著的联系。这些数据临床医生在脑CTA图像上很方便就能测得,或许有利于评估患者动脉瘤发生的可能性。
(医院李明耀编译部,《神外资讯》编辑部副主编、医院王知秋教授审校,《神外资讯》编辑部主编、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治疗白癜风的最佳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