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的临床

2016-12-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eva.z组: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43个)颅内宽颈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结果,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15例患者行动脉造影随访。结果:术后即刻栓塞程度:0级栓塞12个动脉瘤,1级栓塞26个动脉瘤,5个动脉瘤未进行栓塞。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脑梗塞。平均随访16.3月,随诊时mRS0分30例,1分6例,2分2例,3分1例,5分1例。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是治疗颅内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年8月—年12月,41例43个颅内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男19例,女22例,年龄37~79岁,平均(57.7±10.5)岁。

1.2临床表现

Hunt-Hess0级18例,1级2例,2级6例,3级13例,4级2例。Fisher分级1级18例,2级2例,3级16例,4级5例。未破裂动脉瘤中,有SAH病史的2例,合并脑动脉狭窄行脑动脉成形术的4例,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需要抗血小板凝集治疗的6例,有头痛症状的2例,其他4例。

1.3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行头CT,CTA或MRA,脑动脉造影检查。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视交叉池段(C2段)11个,颈内-后交通动脉段(C1段)21个,大脑中动脉3个,前交通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1个,椎动脉颅内段1个。动脉瘤最长径≤3mm,瘤颈/瘤体宽径≥3/4[1]。

1.4治疗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全身肝素化。经股动脉穿刺后置6~8F导管鞘,6~8F导引导管以导丝导引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C2水平。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最佳工作角度,精确测量动脉瘤直径、瘤颈宽度及载瘤动脉远近端直径。支架辅助顺序式栓塞(sequentialtechnique):先释放支架骑跨动脉瘤开口,后经支架网眼置放微导管进行弹簧圈瘤内栓塞。支架辅助平行式栓塞(paralleltechnique)(图1):先置放微导管于瘤腔内,然后释放支架骑跨动脉瘤开口,支架压住微导管,再通过微导管送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应用Neuroform支架28个,Leo支架1个,Solitaire支架13个,Enterprise支架1个。术前口服阿斯匹林~mg/d,氯吡格雷75mg/d,共3天,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2天,术后口服阿斯匹林~mg/d(持续6~12月)。

1.5随访

对患者临床情况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评价。动脉造影随访明确动脉瘤情况。

2结果

2.1治疗结果顺序式栓塞

16个动脉瘤,平行式栓塞22个动脉瘤。5个动脉瘤由于微导管无法进入瘤腔内,只行支架植入覆盖动脉瘤颈。栓塞程度的判断:0级:动脉瘤完全栓塞,1级:≥90%栓塞,2级:70%~89%栓塞,3级:50%~69%栓塞,4级:25%~49%栓塞,5级:<25%栓塞[2]。栓塞程度:0级栓塞,12个动脉瘤,1级栓塞栓塞26个动脉瘤,5个动脉瘤未进行栓塞。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脑梗塞。其中1例术后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术后6天出现脑梗塞;1例介入治疗后出现脑梗塞,表现为眼睑下垂,右侧肢体轻瘫,出院时基本恢复正常。

2.2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3~64月(平均(16.3±13.8)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病例。随诊时mRS0分30例,1分6例,2分3例,3分1例,5分1例。15例(15个动脉瘤)进行动脉造影随访,影像学随访时间3~14月(平均(5.3±3)月)。影像学随访中,5个术后即刻0级栓塞动脉瘤,随访时0级栓塞;6个术后即刻1级栓塞动脉瘤,随访时0级栓塞;3个术后即刻1级栓塞动脉瘤,随访时1级栓塞;1个术后即刻1级栓塞动脉瘤随访时2级栓塞,再次介入治疗术后3

讨论

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3]。瘤体直径≤3mm的动脉瘤为微小动脉瘤。有许多破裂动脉瘤为微小动脉瘤。微小动脉瘤无论选择外科手术治疗还是血管内治疗,都具有较大的难度,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动脉瘤腔小,微导管到达动脉瘤内比较困难;随着介入器材的进步及操作技术的提高,颅内微小动脉瘤栓塞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于宽颈微小动脉瘤需要应用支架进行辅助栓塞,但是由于空间小,微导管头端容易刺破动脉瘤[1,4-5]。顺序式栓塞操作比较简单,但是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支架移位,另外支架植入后微导管进入瘤腔困难。平行式栓塞过程中由于支架的挤压,栓塞过程中微导管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容易对动脉瘤进行致密栓塞,但平行式栓塞操作比较复杂。另外平行式栓塞过程中由于微导管的移动受到限制,如果没有充分释放微导管的张力,可能导致张力过高,弹簧圈刺破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主要风险,术中破裂出血率2%~9.1%[6-7]。微小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率高于其他动脉瘤(直径>3mm)[6]。栓塞治疗时对微导管精确塑性,轻柔操作,可以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本组未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例,与治疗时没有过度追求动脉瘤致密栓塞有关;另外微导管到位后首先将弹簧圈推出一部分,然后再释放支架,可以防止微导管刺破动脉瘤,降低术中动脉瘤出血的风险。文献报道微小动脉瘤完全栓塞率37%~77.3%[4,7-8]。本组中完全栓塞率27.9%(12/43),略低于文献报道的结果,与部分病例微导管无法到达动脉瘤未行栓塞治疗有关,也与治疗时没有过度追求动脉瘤致密栓塞有关。支架植入后改变了动脉内及瘤颈处的血流动力学,可以降低动脉瘤尤其是小动脉瘤的复发率[9-10],但是支架辅助栓塞后需要口服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可能会影响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瘤复发。本组15个动脉瘤进行造影随访,平均随访5.3月,1例发生动脉瘤再通(6.7%),再次栓塞治疗。6个术后即刻1级栓塞动脉瘤,随访时0级栓塞;3个术后即刻1级栓塞动脉瘤,随访时1级栓塞。对于部分病例,支架植入可以促进动脉瘤颈的愈合。由于动脉瘤腔小,微导管到达动脉瘤内比较困难。Pierot报道微小动脉瘤栓塞治疗失败率可达13.7%,高于其他动脉瘤[8]。本组5个动脉瘤(11.6%)由于微导管无法进入动脉瘤内,只行支架植入覆盖动脉瘤颈。但是未行造影随访,不能明确此种方法的有效性。对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一般不主张进行治疗,仅对于有明确危险因素或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的进行积极的治疗[11]。也有学者认为对于存活预期超过10年的微小未破裂动脉瘤也应该治疗[12]。本组18例(18个)未破裂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治疗后出现脑梗塞,表现为眼睑下垂,右侧肢体轻瘫,出院时基本恢复正常。本组未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率为5.6%(1/18)。随访3~64月(平均(16.7±17.2)月),无动脉瘤出血病例。支架辅助栓塞是治疗颅内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法。对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应当仔细选择病例,严格把握适应证。

[参考文献]

[1]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等.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6(7):-.

[2]MeyersPM,SchumacherHC,HigashidaRT,etal.Reportingstandardsforendovascularrepairofsaccularintracranialcerebralaneurysms[J].Stroke,9,40(5):e-e.

[3]MolyneuxAJ,KerrRS,YuLM,etal.Internationalsubarachnoidaneurysmtrial(ISAT)ofneurosurgicalclippingversusendovascularcoilinginpatientswith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arandomised







































白癜风的症状有哪些
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kedaliyang.com/dmlzl/4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