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颈部推拿小心颈部动脉夹层
2016-12-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美国心脏学会联合卒中学会(AHA/ASA)近期发布一项声明,指出颈部动脉夹层(CD)与颈部推拿治疗(CMT)具有相关性,因此在实施CMT前保健医师应提高对CD的警惕性。
美国心脏学会联合卒中学会(AHA/ASA)近期发布一项声明,主要针对医疗保健团队,该声明指出,尽管目前的生物力学证据不足以表明颈部推拿治疗(cervicalmanipulativetherapy,CMT)可导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arterydissection,CD),但是临床报告显示机械力对CD发病起到一定作用,并且大多数人群对照研究均显示CD与CMT具有相关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CMT治疗之前,应告知患者CD与CMT具有统计学相关性。该声明的具体内容于年8月在线发表在Stroke杂志上。
在青中年人群中,CD是导致卒中的最常见原因。CD是指由于颈部动脉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与CD发病相关的因素见表1。在该科学声明中,AHA/ASA对目前有关CD诊断及治疗的证据进行总结、分析,同时评估了CD与CMT的相关性,具体内容如下:
颈部推拿治疗
CMT的范围广泛,其中脊柱推拿是一种针对颈椎的干预措施,主要采用高速或低速及低强度推压,以达到缓解颈部不适或疼痛的目的。目前有关CMT疗效的研究较少并且受到质疑。近期一项循证医学综述纳入了多项低质量研究,分析结果表明,CMT与运动的疗效相当。随后又开展了两项相关研究,一项研究表明CMT联合物理治疗与实施家庭运动方案的效果相当,另一项研究表明,对于颈部疼痛而言,在干预后48h颈部及胸部推拿的效果优于颈部活动的效果。
CD与CMT的相关性
少数病例对照研究表明CD与CMT相关,这些研究未区分CMT是否包括力推,在捏脊手法中常包括力推。目前尚无相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或随机研究,现有证据表明,CD尤其椎动脉夹层(VAD)的发生率较低,但却可能是CMT的严重并发症。尽管一些研究表明CD与CMT相关,但却不能证实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为VAD通常会表现为颈痛,可能在实施CMT之前已经存在,只是未被诊断。这些患者会因为颈痛而寻求CMT,若此时其出现自发性VAD,则该情况不能用于证实VAD与CMT存在因果关系。CMT可能会加重VAD症状及卒中风险,因此,在颈痛或头痛治疗中心,如果患者在受到轻微创伤(包括CMT)后出现局部神经系统症状,则立即对其进行医疗评估,以检查是否发生卒中(由CD导致)是合理的。CD与CMT具有相关性提示需对保健医师加强该方面的教育,相应地,对于创伤后无神经系统症状的颈痛患者,应告知接受CMT的获益及可能风险,CMT实施者在开始治疗前应充分考虑CD的发生风险。
CMT与颈椎生物力学
有关实施CMT期间颈部结构变化的研究缺乏,通过现有技术无法在实施CMT期间观察及测量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目前的生物学证据不足以证实CMT可引起CD,一项犬类模型研究表明,在CMT实施前后,椎动脉病变无显著改变。
动脉夹层发生部位与CMT
与VAD相比,颈内动脉夹层(ICAD)的发生率更高,但该发病率与研究人群有关。大多数研究将自发性动脉夹层与激发性或创伤性(provoked/traumatic)动脉夹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随着影像学发展,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体层摄影(CT)以及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使VAD检出的可能性增加,总体上ICAD与VAD的发生率之比为2:1。然而,近期芬兰一项单中心大型研究纳入例患者,结果显示两者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动脉夹层被认为与CMT有关,并且CMT与VAD的相关性更强。事实上,早期的报告指出ICAD与CMT的相关性极弱或不存在。在与CMT相关的动脉夹层中,VAD与ICAD所占比例之比为3:1。此外,多发性动脉夹层并不少见,占总病例数的10%~15%。有报道指出,在实施CMT后可发生多发性动脉夹层,能同时累及椎动脉和颈内动脉。
CD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夹层
ICAD的典型表现为单侧头部、面部及颈部疼痛,同时伴有特纳综合征的部分症状,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后,会出现大脑或视网膜缺血症状。然而,仅不足1/3的患者出现上述典型表现。约21%的ICAD患者会出现颅神经麻痹,低位颅神经最易受累,尤其舌下神经。据报道,50%~95%的ICAD患者会出现大脑或视网膜缺血症状,但近些年,该比例有所下降,因为有更多的患者在明显症状出现前即被诊断,并接受治疗。
椎动脉夹层
VAD的典型症状为背部、颈部或头部疼痛,随后出现后循环缺血症状。VAD的起始症状不如ICAD那么明显,常被误认为由肌肉骨骼病变导致。1/2的患者会出现背痛,2/3的患者会出现头痛,尤其后脑部位易出现疼痛,但很少累及整个头部。背痛及头痛均可以为双侧。颈痛发作至其他症状出现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周。单侧上肢疼痛或无力可能提示颈神经根受累,通常位于C5~C6水平。此外,硬脊膜外血肿是VAD一种不常见的临床症状。
在被诊断为VAD的患者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缺血症状,可累及脑干,尤其侧脑髓(瓦伦贝格综合征),此外还可累及丘脑、颞枕区或小脑半球。单纯的颈部脊髓出血并不常见于VAD患者,但其也可被作为VAD的一种并发症。VAD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可能性低于ICAD。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常见于动脉夹层患者,仅发生于颅内动脉夹层患者。
CD的检查与诊断
诊断CD需借助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见表2)。在年轻患者中,卒中由CD导致的可能性大,因为其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小。与CD发病有关的其他常见危险因素上文已经提到,见表1。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应先评估一下患者发生CD的可能性。对于较年轻、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出现上文所述症状的患者,应提高对CD的警惕性。
表1、表2,(此处内容略,具体请见全文)
影像学检查应针对动脉壁而非继发性症状,这些继发性症状包括假腔压迫、夹层动脉瘤形成、内膜瓣(intimalflap)及卒中。尽管这些症状常见,但不是万能的,仅依据这些症状会导致漏诊。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前,应意识到这一点。
一项正在进行的国际性研究将CD或VAD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定义为壁内血肿、假性动脉瘤、内膜瓣、血管腔长圆锥形狭窄、双腔或血管再通治疗后颈动脉杈2cm外闭塞(提示假性动脉瘤或血管腔长圆锥形狭窄)。检查上述异常的影像学方法包括CT、CTA、磁共振成像(MRI)、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就筛查急性梗死而言,MRI加权成像的敏感度高于CT,尤其对于位于后循环的小梗死灶。多数由CD导致的卒中,主要与栓子堵塞血管有关,而与夹层血管的狭窄程度不必然相关。
CD的治疗
CD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治疗的主要目的为恢复受累脑组织血供。特异性治疗包括可用于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抗凝血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一般被用于预防早期或晚期卒中复发。对于由其他原因导致的缺血性卒中,需依据相关指南进行治疗。
急性期治疗
血管内治疗,溶栓治疗,(此处内容略,具体请见全文)
卒中复发的预防
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凝治疗被用于预防局部血栓扩大及继发性栓塞。抗血栓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尚未明确。如果使用抗凝治疗,一般在治疗后3~6个月停止使用。若动脉血流再灌注可能恢复,一般发生在治疗后6个月内。目前尚不清楚是否需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在存在遗留动脉狭窄、血管壁不规整或持续性血管闭塞等情况时,即使缺少证据表明有卒中复发高风险,也应考虑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于有基础结缔组织疾病、CD复发病史、CD家族史的患者,也应考虑给予不限定期限的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mg/d)为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正服用口服避孕药或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CD患者,应停用这些治疗。对于不伴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典型CD患者,没有必要使用他汀类药物。
该综述对CD的处理进行了总结,相关结论见表3。
CD患者预后
经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多数CD患者的预后良好。一些因素例如初发卒中的严重程度重、反复动脉闭塞与临床转归差有关。由于目前证据有限,尚无法明确CMT相关性CD患者的转归。一些研究者对CD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发现卒中复发风险较低,并且早期的卒中复发风险可能高于晚期。在CD复发时,无症状复发的可能性高于有症状复发,有CD家族史及存在血流介导扩张(flow-mediateddilation)的患者易出现复发。
总结
CD是中青年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常发生于上颈椎,累及颈内动脉或椎动脉。CD患者的残疾程度不一,尽管会发生严重神经系统损害,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临床报告显示机械力对CD发病起到一定作用,大多数人群对照研究也显示CD与CMT具有相关性,因此保健医师在进行CMT之前应考虑到该相关性,并将其告知患者。
(《卒中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白癜风哪个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