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前及术后护理
2017-2-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动脉瘤破例出血,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恶心,常见于中年人。早期经股动脉穿刺入路进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术后5-7天可出院,极大程度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质量。我科自-1月~-6月共收治了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年1月~年6月,我科穿刺股动脉在血管造影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共40例,男21例,女19例,年来27~55岁,平均41岁,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前交通动脉瘤20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瘤2例。根据CT与MA影像学显示,动脉瘤破例后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2术前准备
2.1术前检查完善胸片、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各项检查,确保血小板,出血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无器质性和潜在性存在。
2.2术前准备术前一日清洁皮肤、术区备皮、术前禁食水6~8h;按医嘱给止血药及抗感染药,术前静脉泵入尼莫同扩张血管,每小时2~4毫升,预防术中血管痉挛,防止抽搐;术前留置尿管,针头,肌肉注射鲁米那及阿托品以减少术中并发症。
3术前护理
3.1一般护理手术前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声、光及可影响情绪激动的因素;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确保呼吸道通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排便用力而引起血压升高,必要时按医嘱用药控制血压,以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头痛、恶心等原因,主要是血液刺激脑膜、因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脑水肿导致的颅内压升高。介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成功例子,预防再次出血的意义,解除患者的顾虑和紧张情绪,向患者家属介绍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取得家属和患者的配合。
4术后护理
4.1一般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清醒后给予高位,绝对卧床24小时;持续低流量吸氧,有利呼吸,以减少脑水肿和脑细胞耗氧;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出现高血压、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尽早发现脑出血及脑血栓的形成;鼓励多喝水,促进造影剂排出。
4.2穿刺肢体的护理
手术后患者股动脉穿刺口留有股动脉鞘管,为防止鞘管弯曲、移位、滑脱或折断而制动24小时,避免曲膝和屈髋;穿刺部位绷带加压包扎外置沙袋4~6小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周围皮肤有无瘀斑及皮下血肿;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皮肤的温度是否正常。如出现肢端苍白,小腿剧烈疼痛、麻木,皮肤温度下降,可能股动脉血栓形成,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每隔1~2小时帮助病人按摩患者,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4.3疼痛的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且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24h,患者往往全身酸痛,难以忍受,这时我们要关心体贴病人,帮助患者翻身,向患侧翻身60°,或向健侧翻身20°~30°,交替更换卧位,保持髋关节伸直,小腿可适当弯曲,健侧下肢可活动,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4.4并发症的处理
术后持续泵入尼莫通24~48小时,每小时2~4ml,扩张血管,预防血管痉挛,维持血压在/90mmHg左右,以提高脑组织液灌注,减少脑细胞损害,避免因脑组织灌注引起脑血管痉挛造成脑干出血,引起患者死亡。术后穿刺点包扎过紧或加压过大可引起股动脉脑血栓形成;包扎过松可引起穿刺点出血形成皮下血肿;术中动脉瘤破裂后出血形成假性动脉瘤等均是介入栓塞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所以针对以上各种诱因,严格遵医嘱执行各项治疗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预防各种并发症。
5效果观察
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40例痊愈出院,均无再出血及并发症。
6讨论
近年来,由于微导管和栓塞材料的可控性研究,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越来越普及,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微创、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恢复快的技术,而做好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的观察和护理,可有效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疾病咨询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多少钱白癜风怎样能治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