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
2017-3-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以外科方式解决了动脉狭窄的问题,其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有创伤大、恢复慢等缺点。血管内介入术治疗脑血管狭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创伤小、患者痛苦较小、住院时间较短等优势,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的认可。本文对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1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病变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黄种人及黑种人发病率高,白种人发病率较低,亚洲人中患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的颅内动脉病变数量约为颅外动脉病变的2倍。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0%~29%的脑缺血事件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其巾一个重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狭窄较少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是直接造成完全性卒中。Marzewski等报道在平均随访3.9年的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为27.3%(卒中发生率为15.2%,TIA发生率为12.1%),与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相比明显升高,并且认为颅内动脉狭窄预示着全身的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
目前针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在颅内动脉狭窄上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即使严格采取正规方案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再发脑血管事件。在华法林一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thewarfarinandaspirinforsymptomaticintracranialdisease,WASID)中,入选例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严格的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使用的情况下,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的狭窄血管供血区的年卒中率分别为10.7%和7.8%。
1.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随着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的获益,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运用在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上。年Sundt等报道了2例基底动脉PTA治疗取得成功。有报道显示,对于PTA,颅内动脉狭窄度<50%的患者即刻成功率为80%,但围术期卒中及致死率为4%~40%。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其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6%,再狭窄率为24%~40%,但长期随访资料有限。Marks等报道例接受PTA治疗的脑血管狭窄患者治疗后年卒中率为4.4%。
1.2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由于PTA存在几个内在的技术缺点:内膜切割、管壁弹性回缩、急性闭塞和再狭窄率高等,导致更多的临床医生选择使用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支架,按支架特性可分为3类:裸金属球扩支架、药物涂层球扩支架和白膨式支架。SSYLVIA研究是针对裸金属球扩支架的一项非随机多中心研究,研究包括61例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其中颅内动脉狭窄55例,狭窄度>50%,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5%;其围术期卒中率为7.2%,无死亡病例;年卒中率(包括围术期)为10.9%,所有卒中均发生在治疗动脉供血区。SSYL-VIA研究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重要的初期研究结果:(1)颅内支架治疗相对安全,30d卒中及死亡率与CEA相似;(2)狭窄度70%~99%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年卒中率低于WASID试验中的药物治疗的卒中发生率,故对药物治疗无效和高度狭窄的患者效果较好。药物涂层球扩支架在冠状动脉的应用曾引起极大白颠风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