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医院丨拆弹专家颅内多发动脉瘤
2018-11-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去年,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拆弹专家》以跌宕起伏的剧情和令人窒息的气氛火遍大江南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院神经外科正上演着一幕不亚于“拆弹专家”的“纪录片”。
前几天,我科来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医院就诊,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她患有颅内动脉瘤,而且不止一个,分别位于双侧颈内动脉,共4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又称为“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起大量脑出血而危及生命。患者诊断明确,但治疗的难度巨大,医院医院住院治疗。
患者为大兴本地农民,医院住院困难重重,医院床位紧张,二是住院期间照顾病人不方便。经与家里人商议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我院神经外科门诊就诊,我科付辉主任接待了患者一家。看着患者一家人期盼的眼神,同时考虑到我院为大兴区区域卫生医疗中心,肩负着保障大兴区人民健康的光荣使命,并且近年来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科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宋英博士及冀方愿、医院已顺利完成神经介入的专业学习,付辉主任郑重地向患者交待:既然你们把信任交给我们,即使治疗再困难,我们也会竭尽全力打赢这场“攻坚战”。
经过充分而细致地术前准备,4月16日晚间这场惊心动魄地“拆弹行动”正式上演了。麻醉科派出了经验丰富的麻醉师,介入室的同事也不辞辛苦地坚守在最前线,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医院神经介入的专家亲临指导。
根据患者动脉瘤的形态,我们决定先行右侧颈内动脉瘤栓塞术。很快我们就碰到了第一个“炸弹”,栓塞成功的前提首先要微导管到位,但因为患者右侧有2个动脉瘤,并且为宽颈动脉瘤,需要同时放置3个微导管,前两个微导管均顺利到位,但因为颈内动脉床突段管腔直径只有4mm,在推送第3个微导管时被前两个微导管干扰,经多次尝试均未到位。我们决定撤出微导管,再次塑形,经过谨慎操作终于成功到位,这时,我们额头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随后开始填塞弹簧圈,第二个“炸弹”很快出现,无论怎么调整弹簧圈,成篮弹簧圈均从动脉瘤中溢出到载瘤动脉,这种情况我们术前已经有所预料,预先准备好的支架登场了。然而,支架释放的难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患者的血管过于迂曲导致支架打开困难。经过反复调整,多个角度观察,支架最终成功释放。随后就是紧张有序地填塞弹簧圈,最后行造影证实右侧2枚动脉瘤均完全栓塞,终于我们紧张的心情松了一口气。手术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个小时,我们的精力和体力都有了很大地消耗。
可是,对侧还有2枚“炸弹”等着我们去拆除,是等待下次再处理,还是这次克服困难一鼓作气全部解决,虽然我们身上手术衣已被汗水浸透,但考虑到术前家属的信任,我们还是决定一次全部栓塞。随后再次上演了刚才的一幕“拆弹剧情”,经过1个小时地奋斗,左侧的险情也解除了,最后造影证实动脉瘤完全栓塞,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正当大家准备举手相庆时,天坛专家很谨慎地建议再次行右侧颈内动脉造影,以排查是否有支架内血栓形成。“虽然栓塞很完全,手术很漂亮,一旦出现血栓形成,就会前功尽弃!”于是造影导管再次送入右侧颈内动脉,当造影图像显现的时候,不想看到的一幕还是出现了,支架内果然有小的血栓形成,虽然对血流影响很小,不会造成梗塞,如果发现不及时,很有可能进展成血管闭塞,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这真是一颗很隐蔽的“炸弹”啊。接着,我们经过缜密地计算给予了血管内溶栓,10余分钟不间断的给药,血栓终于消失了,“炸弹”全部拆除。这时,时钟已经指向了午夜12点,我们脱下了沉重的铅衣,虽然我们身心疲惫,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欣慰地笑容。
术后第二天,患者已能下地行走,并且没有任何神经功能障碍,如果是以往的开颅手术,这种恢复速度是不可想象的。家属看到患者恢复如此之快,对我们千恩万谢,并竖起了大拇指,而我的心里却回响着一个声音,“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誓言吗?我相信,在付辉主任的带领下,我科定会继续前进,成为大兴区人民信任的“拆弹专家”!
冀方愿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