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诊疗频道头条沪专家完成世界第九例
2016-11-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6月19号,当39医院南院13层心衰专科病房见到李先生时,他的精神还不错,正盘腿坐在病床上津津有味的享用着家人带来的午餐,恢复良好的他很快就将出院回家。但李先生所不知道的是,他无意医院乃至中国的新“首例”——世界第9例、中国第1例单肾移植后突发夹层动脉瘤并抢救存活。
5月29日,医院心衰专科主任范慧敏教授看到患者李先生的CT时,不经倒吸了一口凉气。CT显示,李先生的升主动脉血管内膜已经完全撕裂,大量的血液涌入血管内膜和血管壁之间,把紧挨心脏的主动脉撑的仿佛一个薄薄的大气球,随时可能破裂,一部分撕裂的血管内膜在舒张期甚至飘进了左心室!
有多年心脏外科经验的范慧敏教授深知该病的严重性。正常情况下,人体主动脉的血管壁分为3层,由内到外分别是内膜、中膜和外膜,随着血液流动富有弹性的收缩。而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内膜破裂,从心室射出的高压血流就会瞬间冲进内膜和中膜之间,把内膜和中膜撑开,整个血管就瞬间变成了一个脆弱的大气球,血管壁的厚度薄如纸片,一旦破裂,压力极高的的动脉血就会喷进胸腔,造成猝死,属于医学上极度高危的“重磅炸弹”。
但如果挑战仅限于此,此次手术也就难以成为经典。
现年50岁的李先生早年因疾病曾进行过一次肾移植,仅有一颗肾脏,且一直在服用抗排斥反应的药物,免疫系统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很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病毒的滋扰,手术中感染关、麻醉关、监护关等都是难题。由于之前就诊经历中的延误,从5月1日出现胸闷、气促、咳嗽等症状,到5月29日李先医院心衰专科,足足拖延了28天,在这28天中,夹层动脉瘤也在一天天长大。
由于升主动脉瘤,李先生的心衰已经到达了非常严重的4级,心脏供血能力的下降导致双下肢水肿,甚至晚上睡觉都难以入睡。经过心衰专科专家团队会诊,专家一致认为:事不宜迟,必须马上进行手术!
6月2号,本是端午佳节,但鉴于病人病情已经一刻不能耽误。医院院长刘中民教授亲自召集心衰专科、心脏外科、心脏重症监护室、手术、麻醉、血库、医学影像科、医务科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等多个学科带头人进行紧急全院大会诊。
经过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夹层动脉瘤必须摘除,同时对移植肾脏的保护也是重中之重。手术中麻醉、抗感染都将是不可避免的难题,而且手术中的低灌注过程和术中用药都可能对肾功能产生影响。一旦移植的肾脏出现肾损伤,李先生将很有可能面临肾损伤和再次进行肾移植的痛苦,这也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
“必须做好手术,同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肾功能!”刘中民院长给手术团队下了死命令。
6月3日,由刘中民院长亲自主刀,一场“拆弹”大战开始。首先,随时可能爆炸的主动脉血管瘤被一段人工血管所替代,彻底消除患者的死亡风险;与此同时,为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一系列针对心脏和瓣膜的修补手术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冠状动脉置换、升主动脉置换、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经过9个小时的漫长手术,极度危险的主动脉瘤被摘除,“炸弹”被拆除,患者开始转危为安。
更多的好消息接踵而至。手术第二天,一滴一滴的小便已经开始在尿袋中出现,这意味着李先生仅有的一个肾脏仍然在正常工作,手术第三天,尿量就已经完全恢复到正常的水平,手术取得圆满成功。一个星期之后,李先生就已经可以正常的坐卧行走,以往因供血不足而苍白的脸上开始显现出红润的颜色,双下肢水肿也正在逐渐消失。
目前,手术完成后的李先生已经完全恢复,在病房休养了2周左右,现已回到家中休养。
范慧敏主任表示,一般的夹层动脉瘤都会伴发胸痛,而李先生这样没有明显胸痛、以心衰为主要症状的升主动脉夹层病人,很容易被漏诊,导致救治的延误,而肾移植后突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全球仅9例,中国2例,手术成功且患者生存至今仅有1例。此次高难度手术的完成,也体现了医院多学科合作完成高难度案例的能力,标志着心衰专科团队协作能力新的高峰。
——————————————————
主办:上海市医院心力衰竭专科
回复“1”:了解医院心衰专科;
回复“2”:获取心衰专科门诊安排;
回复“3”:获取心衰专科专家简介;
回复您的问题,可获得在线心脏专家的帮助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