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回国家属写下5000余字的信,只为感
2024/9/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
今年3月,90多岁的张阿伯因脑梗病危入住医院神经内科14病区病房,一个多月的治疗下来,张阿伯终于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临别出院之际,越洋回国照顾张阿伯的女儿张敏(化名)不停地感谢病房里的医护团队,回忆起住院期间的点点滴滴,张敏写下了余字的感谢信,称这里的医护团队是他们“黑暗里的一线光明”。
用“专业”赢得信任
张阿伯突发脑梗,在生命垂危之际被送入医院,90多岁的高龄合并糖尿病、三高、腹主动脉瘤、肺炎、带状疱疹等疾病,再加上心脏、肝肾功能都不好,让张敏对父亲的病情极度担忧。
但每次危急时刻,张敏都能看到床位医生杨静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医疗救治,对张阿伯病情高度负责的态度也给了张敏度过困难危险期极大的信心和希望。
由于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用药施诊的难度也非常大,考虑到家属不希望因医疗救治给老人带来痛苦,用药方案上治疗团队总是慎之又慎,最终通过平衡用药达到最小治疗痛苦和最佳治疗效果,这一切,张敏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除了医生以外,护士团队也是张敏和父亲接触最多的人,虽然一开始并不熟悉,但入院之际,护士长李丽的一个举动让张敏受益匪浅十分感激。李丽特意给老人的气垫床准备了垫子,一开始张敏还疑惑,但等到推床去检查的时候张敏才发现垫子“大有用处”——既能防滑也能为拍片换床带来方便,有了垫子后,张敏和护工阿姨每次都能轻松的把老人搬上检查床。
用“细节”打动人心
虽然由于疾病,张阿伯的语言和意识没有完全恢复,但住院期间,张敏发现父亲有自己特别喜欢的护士,每次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喂不下的药,护士王思园只要叫着张阿伯的名字,让他吃药啦,他就会乖乖吃药,除了语气温柔外,王思园每次都耐心地给老人找到最舒适的睡觉姿势,张敏还发现王思园总是非常细心地照顾老人病情中的一些细节,比如老人经常会用手抓吊水的杆子,她就会细心把杆子插在床头老人抓不到的地方,哪怕这样会让她的操作难度加大。虽然说不出来,但是因为信任和喜欢,张阿伯最喜欢咿呀呀跟王思园说话。最难得的是,张敏发现这种“以病人为先”的理念贯穿在科室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
用“特色”延续康复
医院14病区是神经内科和康复科混合病房。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得到专科医师的救治后,可以不转床继续完成后期的康复治疗,“患者不挪窝、医生顺势变”的金医神康特色,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一个多月的住院陪床期间,张敏看到了一例又一例的脑卒中患者,在金医康复科医师的康复治疗下重新站起来了、能正常沟通了、恢复自理能力了……在父亲的康复之路上,她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一封余字的感谢信。
住院期间,张敏和父亲被医生的精湛医术和护士团队的专业敬业深深打动,也收获了战胜病痛的信心和希望。眼下张阿伯还需要一些时间恢复语言功能,但是张敏有信心他会一天一天好起来,也希望在父亲康复之时带他再来14病区,亲口向各位白衣天使道谢!
记者丨朱磊
通讯员丨张慧涨罗迎春
编辑丨干钰琼
责编
干钰琼
上观号作者:上海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