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造影不列为常规检查项目肝血管瘤患者,肝血管瘤,专家总结肝血管瘤的诊断依据?
2014-11-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个别诊断疑难者,可考虑肝细针穿刺或腹腔镜直视下穿刺活检
3.mri mri对本病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不会遗漏较小的病灶t1弱信号,t2高强度信号,是鉴别肝癌的重要指征t2wi表现为特征性的“灯泡征”样高信号,如静脉注射钆螫合物(gadolinium chalate)增强扫描可查及直径<1.5mm的血管瘤,并能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时间的延长是成人肝动脉动脉瘤的特征,对儿童则提示血管瘤内无血栓形成 应注意的是,源于胃癌、肉瘤、类癌的肝内转移灶可呈均匀高信号,即所谓“灯泡征”与肝动脉动脉瘤极为相似,此时需结合临床病史、肝血池显像、肝动脉造影和肝细针穿刺活检等加以确诊
此外,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肝动脉动脉瘤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全身状况良好,肝功能绝大多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很少伴有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血afp均为阴性
得了肝动脉动脉瘤要如何诊断呢?想必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和在意的问题,所以针对大家的疑问今天我们的小编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肝动脉动脉瘤的诊断依据,接下来大家就来听听小编的介绍吧!
1.b超 :显示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b型超声可检出直径>2cm的肝动脉动脉瘤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但大多数小血管瘤为强回声,瘤体直径多5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有时肝癌也可有类似图像,因此需做其他影像学检查加以鉴别
5.放射性核素显像 同位素标记红细胞肝扫描对诊断血管瘤具有高度特异性,国内外已公认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肝血流.血池显像方法对肝动脉动脉瘤的诊断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方法spect的检查特点是除显示病变的形态外,还能反映病变的生理功能肝动脉动脉瘤胶体显像表现为放射性缺损区这是非特异性的,只能发现病变而 99mtc-rbc肝血流血池显像的显像剂是标记红细胞,肝脏血供丰富,肝小叶血窦中含有250—300ml血液,血管瘤由血窦构成,含有大量血液,其单位体积的血容量大于其他肿瘤,亦高于正常肝组织静脉注入 99mtc-rbc经过一定时间与原有血液混均匀,可显示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血管瘤影像,这种过度填充的特点,即为肝动脉动脉瘤症状的特异指征,其他任何占位性病变均无此特点
4.肝动脉动脉瘤4.动脉造影 肝动脉动脉瘤动脉造影是肝动脉动脉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因为海绵状血管系由扩大的肝血管窦构成,对比剂进入肝血管窦后密度呈很高的染色,形似大小不等的“小棉球”或“爆米花”,瘤体巨大的则出现“树上挂果”征动脉期很早出现,持续时间长,可达20s甚至更长 ,即“早出晚归”征,非常具有特征性,与肝癌典型的“快进快出”区别明显巨型血管瘤同时还显示被推移的肝动脉当用数字减影进行造影(ia-dsa)时,上述的“早出晚归”征更为清晰
2.肝动脉动脉瘤ct :ct平扫下肝动脉动脉瘤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可多发或单发绝大多数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脂肪肝内血管瘤密度较高瘤内机化较多时呈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有时瘤内可显示不定形钙化瘤体直径>5cm时,肝叶有明显的变形,表现膨胀性局限性突出,边缘光滑整齐ct增强造影对肝动脉动脉瘤的定性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在与肝癌的鉴别上,肝动脉动脉瘤与肝癌在平扫图像上多表现椭圆形低密度影,二者ct值(p>0.05)亦无鉴别意义,因此增强检查必不可少根据血液在肝动脉动脉瘤中的特殊变化,“两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技术是诊断肝动脉动脉瘤的必要检查手段 肝动脉动脉瘤的ct增强特征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与同层之腹主动脉一致;增强区域呈进行性向心性扩展;延迟(>5min)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再延迟1h后病灶又恢复到平扫时之低密度,有学者把这种征像简称为肝动脉动脉瘤特有的对比剂“快进慢出”表现而肝癌的ct增强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有ct征像,即为早期(动脉期)整个病灶达到均匀或不均匀之高密度,随后迅速下降与密度上升的肝实质密度接近,2-3min肝实质ct值开始下降与继续下降的病灶密度接近,从而出现两次等密度交叉征,然后对比剂迅速排出,恢复到平扫时的低密度影肝转移瘤则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有原发病史在ct增强早期其边缘或整个病灶出现明显强化但在肝门静脉期对比剂基本排出,有的可有“牛眼”征,延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很少出现等密度充填 ,可与肝动脉动脉瘤相鉴别
总之肝动脉动脉瘤经上述两项以上影像学检查有典型表现者即可诊断,无需再做进一步检查影像学诊断首选b型超声次选mri、多期螺旋ct或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扫描,大部分病例均能得到确诊肝血管造影不列为常规检查项目,常作为术前了解血管瘤与肝脏血管的解剖关系或对一些诊断不明的病例,作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