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于8mm的颅内囊状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
2021-3-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前言:
自国际蛛网膜下腔动脉瘤试验以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已由外科手术夹闭转为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的主要缺点是较高的复发率和再治疗率,增加了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随着血管内治疗比例的增加,确定复发和再治疗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制定治疗策略。
动脉瘤体积大小、形态不良(宽颈和低动脉瘤的颈体比)、破裂状态、不完全闭塞、后循环、年龄小、合并动脉受累、随访时间长短是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的已知危险因素。其他研究表明,与简单的传统弹簧圈相比,球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SAC)栓塞等重建技术可以降低复发和进一步闭塞。
相对较小的动脉瘤,由于其良性的自然病史、较低的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和较高的致密线圈充填的可能性,其再通的风险较低。动脉瘤大小是影响血管内治疗后复发和再治疗的最重要因素。Nguyen等人研究发现,随着动脉瘤体积的增大,大于8mm分割点的动脉瘤再通率更高(47%vs.23%,p0.01)。其他回顾性研究显示充填密度(PD)与小动脉瘤的复发无关。
由于小动脉瘤的相对良性,我们将大于8mm的大动脉瘤纳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颅内囊状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复发及再治疗的危险因素。此外,我们假设致密栓塞和支架植入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因素。
方法
患者人群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年至年在我院接受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包括动脉瘤等于或大于8mm的所有年龄的患者。不到6个月的血管造影随访,仅支架治疗包括血流导向装置,载瘤动脉闭塞,梭形或夹层动脉瘤,数据不足和既往治疗的病例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基线特征
数据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当前吸烟状况,动脉瘤位置,循环(前或后),分叉或非分叉,初始破裂状态,动脉瘤大小,动脉瘤的颈体直径,充填密度(PD),治疗后的初步血管造影结果,血管造影随访时间和治疗方式。床突段颈内动脉(ICA)动脉瘤包括后交通动脉近端(PCoA)的ICA动脉瘤。远端ICA动脉瘤包括PCoA和前脉络膜动脉(AChoA)动脉瘤。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旋转图像估计动脉瘤大小,定义为动脉瘤最大直径。使用相同的方法测量瘤体和瘤颈的直径。动脉瘤体积、弹簧圈大小和充填密度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