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如清风middot第2期PED微
2021-7-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专栏主编
穆士卿
穆士卿,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医学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每年进行诊治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颅内及颅外血管狭窄等神经系统血管病余例。并通过血流动力学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及愈合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四十余,其中二十余篇被SCI收录。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治疗组组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局级科研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五项。
作者:廖磊*刘健宋立刚穆士卿
单位:首都医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医院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53岁,既往体健。主因“发现颅内动脉瘤超过1个月”入院。
?现病史:1个月前,患者经头部CT检查发现左侧额叶高密度影。患者无头痛、头晕等不适,无视物模糊,无肢体活动障碍等。为进一步明确疾病,患者行头部MRA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C6段蒂状动脉瘤。
?体格检查:BP/82mmHg,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利,视力、视野、眼底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症阴性。
?化验结果:血常规、尿常规、凝血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垂体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均未见明显异常。
术前影像学检查
头CT示左额叶高密度影(图1)。
图1
头部磁共振平扫示左额叶T2异常信号(图2)。
图2
头部MRA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蒂状巨大动脉瘤(图3~4)。
图3
图4
术前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术前药物准备
?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7d)
?氯吡格雷75mg,qd(7d)
术前讨论
?患者情况:患者经头颅MRA检查,明确诊断左侧颈内动脉C6段蒂状动脉瘤,存在随时破裂风险,具有手术指征。
?治疗策略:弹簧圈栓塞+密网支架置入术。
?相关风险:术中及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二次复发可能、支架打开不良、载瘤动脉狭窄或闭塞、支架术后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
治疗过程简述
1.全身麻醉下右侧股动脉置入8F鞘,左侧股动脉置入5F鞘。全脑血管造影及左侧颈内动脉三维血管重建显示:左侧眼动脉段多发动脉瘤,巨大动脉瘤呈蒂状,大小约21×11mm,瘤顶指向上;近心端有一较小动脉瘤,大小约3×4mm(图5)。
图5
2.将6F长鞘经右侧股动脉鞘置于左侧颈总动脉段,6FNavien置于左侧颈内动脉,调整至合适的工作角度后,在路径图引导下由Synchro(0.,cm)微导丝携Marksman支架导管超选进入左侧大脑中动脉远端,撤出导丝,并接高压盐水持续滴注备用。再由左侧动脉鞘置入5F导引导管至左侧颈内动脉,Synchro(0.,cm)微导丝携Echelon-10微导管超选进入左侧颈内动脉大动脉瘤中。在多个投射角度辅助下,将一枚3.5mm×16mm的Pipeline支架缓慢释放,完全覆盖瘤颈(图6)。
图6
3.DyneCT显示支架贴壁性良好(图7)。
图7
4.自Echelon-10微导管依次填入数枚弹簧圈,达到致密填塞。之后撤出各级导管,顺利结束手术。术后造影显示巨大动脉瘤完全栓塞,载瘤动脉通畅(图8)。
图8
讨论
1.本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因体积较大、瘤壁较薄,且瘤顶指向上方,随时有破裂出血风险。既往经验提示,如果单纯放置PED支架,术后可能有因瘤体内张力过高而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故给予致密栓塞。
2.蒂状动脉瘤向上方生长,有压迫视神经及垂体的可能,进而引起视力障碍或内分泌功能紊乱。故术前宜检查视力、视野及患者垂体激素水平。
3.颅内多发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植入能同时治愈多个动脉瘤,是很好的治疗方式。PED植入后可见小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明显。
4.根据经验,术后应用激素,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
推荐阅读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