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下肢痛胀警惕静脉栓塞
2016-12-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孕产妇静脉栓塞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4~5倍,产后1周风险增倍;孕产妇年龄35岁、肥胖、孕次3、曾长期服用避孕药都是高危因素
日前,两名刚生产完不久的年轻妈妈,因为突然出现的左下肢疼痛、肿胀,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经血管彩超检查发现,她们的左下肢深静脉有大量血栓形成。幸而该院使用一种最新的血栓抽吸系统,对其进行血栓机械抽吸,使得血管及时迅速复通,再经抗凝治疗后,最终化险为夷。否则,血栓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不仅可能导致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甚至会导致死亡。该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提醒,孕产妇静脉栓塞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4~5倍,产后1周内出现深静脉血栓事件的风险增加倍,孕产妇年龄35岁、肥胖、孕次3、曾长期服用避孕药都是导致深静脉栓塞的高危因素。
析因
孕妇的血液会自动调节到高凝状态
孕产妇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为什么如此之高呢?
首先,在妊娠期,随着激素水平的上升,由于体内生理性凝血因子增加、纤溶下降、胎盘蜕膜和子宫肌层含有丰富的凝血活酶等原因,孕产妇的血液会自动调节到高凝状态。“这种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孕妇的身体为迎接生产的一种必需的准备,属于一种生理性的调节,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常的。”但是,也有少部分孕产妇“调节会过度”。因此,这一阶段的女性,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比正常状态会高2~4倍。
其次,孕妇在妊娠期,长期的下肢静脉高压和充血,会使得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壁损伤,也容易导致静脉血栓栓塞。
第三,孕妇在妊娠期的血容量通常会增加20%~%,导致静脉血管扩张、增长且张力降低,从而使血流缓慢,造成血液淤滞,也会出现静脉血栓栓塞。
症状
肢体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
那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什么临床表现呢?常见症状如下:
一是肢体肿胀。肢体肿胀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之一,伴有患肢皮肤张力的升高,卧床休息及抬高患肢可有所缓解,大多数为双下肢不对称性肿胀,严重的可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肿胀。
二是肢体疼痛。通常以肢体发沉、钝痛为主,卧床或抬高患肢可缓解,可能会沿着深静脉的走形出现深压痛,患侧足背伸屈可能会出现牵拉痛。而且肢体高度水肿,可能会压迫动脉,从而造成肢体缺血疼痛。
三是皮肤颜色和温度发生变化。由于静脉血液回流淤滞,患肢皮肤多呈紫红色,皮肤温度升高明显。当出现严重肿胀压迫动脉时,可能会出现皮肤颜色苍白青紫甚至花斑,同时温度下降,这时候需要急诊手术处理,否则会导致截肢。
四是浅静脉曲张。“主路堵了,小道的交通压力自然就大了。”
五是肺栓塞。这时候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
“肺栓塞发生后的24~36小时,只有20%的病人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约80%没有症状或症状表现轻微。”但值得注意的是,小部分肺栓塞会出现呼吸功能受损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严重的可能会致死。
预防
高危人群可从早孕初检时开始筛查
专家建议,对孕产妇静脉血栓风险的筛查时间,可从早孕初检时开始,甚至可提早到孕前。在孕期和产褥期,也应反复评估。
哪些孕产妇属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呢?
通常情况下,孕产妇年龄35岁、肥胖(BMI30~40kg/m2)、孕次3、有家族静脉栓塞史、吸烟、下肢静脉曲张、多胎妊娠或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合并妊娠高血压或糖尿病、曾长期服用避孕药等都是高危因素。
“有深静脉血栓栓塞高危风险的孕产妇,一定要多喝水,可在医生指导下穿压力袜或服用抗凝药。”杨澄宇提醒,深静脉血栓栓塞在妊娠期的症状并不典型,因为下肢肿胀疼痛、行走困难、胸闷等在正常妊娠妇女中也常可见到。但是,如果出现了怀疑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做个血管彩超即可。
治疗
新的手术方法可快速“吸”出血栓“现在治疗深静脉血栓,有了新的手术方法。”专家介绍,就是利用一种叫AngioJetUltra血栓清除系统进行手术,其原理就是利用流变学机械血栓抽吸设备,用高速水流击碎血栓,同时,利用高速水流形成的负压,“吸”出碎血栓,从而迅速有效地清除血栓,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改善远端血供,使得栓塞症状快速缓解。
“传统的清除血栓方法是插管打药溶栓,是一种被动溶栓的治疗方法,置管所需的时间长,出血并发症多,血栓去除不干净,术后容易出现血栓后遗症,而且,溶栓时间必须在24~48小时以内。”专家表示,而新的手术方法可以减少血栓并发症和血栓后遗症的发生,而且,两周以内的血栓都可以溶掉。